肛瘘是怎么回事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病因主要有肛周脓肿、感染因素及其他如肠道疾病、直肠肛管外伤等;临床表现为流脓、肿痛、瘙痒;诊断方法包括肛门指检、探针检查、超声检查、MRI等;治疗需手术,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预防要保持肛门清洁、积极治疗肛周脓肿、调整生活方式。
一、病因
肛周脓肿:是肛瘘最常见的病因。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原感染灶(肛隐窝)仍未愈合,引流不畅,炎症反复刺激,使管壁纤维化,形成肛瘘。例如,临床研究发现约90%的肛瘘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
感染因素:肠道内的细菌等病原体经肛隐窝进入肛腺,引起肛腺炎,炎症蔓延至肛周间隙,形成脓肿,进而发展为肛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因生理特点或生活方式不同,感染概率略有差异。儿童肛隐窝较浅,但若有腹泻等情况,易引发肛腺感染;成年人若不注意肛门卫生、有不良排便习惯等,也易导致肛隐窝感染。
其他因素: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肠道疾病可引起肛瘘,但相对少见;直肠肛管外伤也可能导致肛瘘,比如会阴部受外力损伤后,细菌侵入伤口引发感染,进而形成肛瘘。
二、临床表现
流脓:肛瘘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是其主要症状。分泌物的多少与瘘管的长短、多少有关。一般新形成的肛瘘流脓较多,且分泌物刺激性强,可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肛瘘患者因皮肤娇嫩,肛周皮肤受刺激后瘙痒更明显,可能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加重。
肿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无明显疼痛,仅感觉局部坠胀。若瘘管引流不畅,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肿痛,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尤其在急性感染期,疼痛较为明显,成年人可能因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儿童则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肛周瘙痒,皮肤可出现湿疹样改变。长期瘙痒可导致皮肤肥厚、色素沉着等,儿童皮肤更薄嫩,长期瘙痒搔抓后易出现皮肤破损、感染扩散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肛门指检: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触及瘘管走向,在内口处常有轻度压痛,有时可摸到硬结样内口及条索状瘘管。不同年龄患者肛门指检的操作需根据其年龄特点调整力度等,儿童肛门括约肌较松弛,操作相对容易,但要注意轻柔避免造成患儿不适。
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伸入,可探测瘘管的走行、内口位置,但在急性感染期应谨慎使用,避免炎症扩散。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肛瘘瘘管的位置、走向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适用于各年龄人群,无创伤性。
磁共振成像(MRI):对肛瘘的诊断准确率高,可多平面成像,清晰显示肛瘘的复杂结构,尤其对蹄铁型肛瘘等复杂情况的诊断更具优势,不过儿童进行MRI检查需注意镇静等相关问题以配合检查。
四、治疗原则
肛瘘一般无法自愈,需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准确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切开或切除,形成敞开的创面,促进愈合。
瘘管切开术:适用于单纯性低位肛瘘,将瘘管全部切开,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
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适用于高位肛瘘,可避免一次性切断肛管引起肛门失禁,儿童高位肛瘘常采用挂线疗法,因为其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相对较小,能逐渐切割括约肌,同时引流通畅。
肛瘘切除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将瘘管及周围病变组织切除,创面一期缝合。但对于复杂肛瘘,一期缝合复发率较高。
五、预防措施
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排便后清洗肛门的习惯,尤其是儿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可减少细菌滋生,降低肛瘘发生风险。
积极治疗肛周脓肿:肛周脓肿一旦发生,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避免脓肿自行破溃后形成肛瘘。比如发现肛周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进行抗感染及手术等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成年人应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便秘时排便用力会增加肛隐窝感染的机会,腹泻时肠道细菌易侵入肛隐窝,所以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很重要。儿童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防止便秘,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感染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