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病是什么病
帕金森氏病又称帕金森病,是常见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包括遗传、环境、神经系统老化及多因素交互作用;症状有静止性震颤等运动症状和便秘等非运动症状;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康复和心理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有其他病史及儿童青少年患者在治疗时有不同注意事项;生活上建议患者适当运动、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和积极社交。
一、帕金森氏病的定义
帕金森氏病又称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特征性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还会伴有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
二、帕金森氏病的病因
1.遗传因素:约10%的患者有家族史,基因变异可导致患病风险增加。
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某些工业化学品等可能增加患病几率。
3.神经系统老化:随着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开始退行性变,当神经元减少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发病。
4.多因素交互作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可能导致帕金森氏病的发生。
三、帕金森氏病的症状
1.运动症状
(1)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
(2)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如写字越写越小,称为“小写征”;面部表情减少,呈“面具脸”。
(3)肌强直: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高,且呈一致性,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称为“铅管样强直”;在有静止性震颤的患者中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称为“齿轮样强直”。
(4)姿势平衡障碍:在疾病中晚期出现,患者站立时呈屈曲体姿,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步,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称为“慌张步态”。
2.非运动症状
(1)感觉障碍:早期可出现嗅觉减退或睡眠障碍。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便秘、多汗、脂溢性皮炎(油脂面)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3)精神障碍:近半数患者伴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晚期可能出现认知障碍甚至痴呆。
四、帕金森氏病的诊断
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还可能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五、帕金森氏病的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等,药物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2.手术治疗:主要有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运动并发症的患者。
3.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4.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可能较差,用药时需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易出现跌倒等意外,家庭环境应做好防护措施,如移除障碍物、安装扶手等。
2.女性患者: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病情。孕期用药需谨慎,要充分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3.有其他病史患者:如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帕金森氏病时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其他疾病或引发新的问题。
4.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帕金森氏病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较为罕见,但如果发生,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
七、生活方式建议
1.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2.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但要注意与药物服用时间错开,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3.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
4.社交: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孤独和抑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