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症状
胃出血有呕血、黑便、便血、头晕乏力、心慌心悸、血压下降脉搏细速、意识障碍等常见症状,不同病因如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引起的胃出血症状特点各异,儿童胃出血症状不典型,老年人胃出血症状可能不典型且病情变化快。
黑便: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且粪便表面发亮,形似柏油,称为柏油样便。这是胃出血较常见的表现,上消化道出血时往往会出现黑便,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0-100毫升时即可出现黑便。不同病因引起的胃出血,黑便的出现频率和特征可能有所差异,比如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黑便可能较为频繁且量相对较多。
便血:当下消化道也有出血且出血速度较快、量较多时,可出现便血,便血颜色多为暗红色,若出血部位较低,也可能出现鲜红色血便。例如,血管畸形等原因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合并胃出血时,就可能出现便血情况。
头晕、乏力:急性胃出血导致大量失血,机体血容量减少,会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及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从而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失血后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加重的情况,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
心慌、心悸:失血导致机体代偿性心率加快,以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患者可感觉心慌、心悸,在活动时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胃出血引起的心慌、心悸可能会诱发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需要特别关注。
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这是胃出血较严重时的表现,提示出血量较大,机体出现休克代偿期表现。通过监测血压和脉搏可以初步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收缩压下降、脉搏细速是失血导致循环系统紊乱的重要指标。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对失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血压和脉搏的变化可能更为迅速和明显,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意识障碍:严重大量出血导致休克进一步加重,可出现意识障碍,如烦躁不安、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这种情况在老年患者或原有脑供血不足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更容易发生,因为其机体储备功能较差,对失血的耐受性更差。
不同病因导致胃出血的症状特点差异
胃溃疡引起的胃出血:多有长期反复上腹部疼痛病史,疼痛具有一定规律,如进食后疼痛等。出血前可能有上腹部疼痛加重的情况,出血后疼痛可暂时缓解。在胃镜检查中常可见到胃溃疡病灶及出血点,病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规整。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见于肝硬化患者,有肝硬化相关表现,如肝区不适、乏力、黄疸、腹水等。出血往往较为突然,出血量大,可表现为大量呕血及黑便,病情凶险。胃镜下可见食管胃底曲张的静脉及出血征象。
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胃出血:常有明确诱因,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大量饮酒、严重创伤、大手术等。患者可无明显既往胃部疾病史,出血前可能有服用相关药物或接触诱因的情况,出血表现可为呕血或黑便,出血量可多可少。
胃癌引起的胃出血: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有胃癌相关表现,如消瘦、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进行性加重等。出血多为持续少量出血,可表现为黑便,也可能出现呕血,胃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胃癌及出血病灶。
特殊人群胃出血症状的特点
儿童胃出血: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严重感染、误食腐蚀性物质等有关。儿童胃出血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可能出现黑便、呕血外,还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面色苍白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面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例如,先天性胃壁肌层发育不良导致的胃出血,儿童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相关症状。
老年人胃出血:老年人胃出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有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表现,而呕血、黑便等典型表现可能不明显。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下降,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会掩盖胃出血的症状。同时,老年人的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差,出血后止血相对困难,病情变化较快,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及时的处理。例如,一位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出现胃出血时,可能首先表现为头晕、乏力,而呕血、黑便的症状可能不突出,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