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与脑膜炎的区别
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致炎症,累及脑实质,有一般及神经系统定位症状,脑脊液外观清亮等,MRI可见脑实质异常信号灶,治疗依病原体用抗病毒等;脑膜炎是软脑膜炎症,累及脑膜,有一般及脑膜刺激征表现,不同类型脑膜炎脑脊液改变有特异性,化脓性脑膜炎CT早期可无异常、MRI可见脑膜增厚强化等,治疗依类型用敏感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等,二者在累及部位、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累及部位
1.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主要累及脑实质,包括大脑、脑干等部位。病原体可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种。例如病毒性脑炎中,单纯疱疹病毒等可引起脑实质的炎症反应。
2.脑膜炎:是软脑膜(包括蛛网膜、脑膜)的炎症,主要累及脑膜。常见病原体有脑膜炎双球菌等细菌,以及某些病毒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脑炎: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表现出哭闹不安、拒食等非特异性症状。在年龄较小的患儿中,还可能出现前囟饱满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这与小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缓冲空间相对有限有关。
神经系统定位症状:根据累及脑实质部位的不同会有不同表现,若累及额叶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淡漠等;累及颞叶可能影响语言功能等。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2.脑膜炎:
一般症状:同样有发热、头痛、呕吐等表现,但脑膜刺激征较为突出,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在儿童中,婴儿脑膜炎时除了上述症状,可能还会有拒乳、尖叫等表现,这是因为婴儿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其神经系统反应特点导致。
三、脑脊液检查特点
1.脑炎:
脑脊液外观多清亮,白细胞计数可轻度或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生化检查中蛋白含量可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例如在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检查中,淋巴细胞增多较为常见,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主要引起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于儿童脑炎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和脑脊液循环特点,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样本的采集和检测的准确性,以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可能。
2.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外观浑浊,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糖含量明显降低,氯化物也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不同类型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有其特异性,可帮助临床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四、影像学检查表现
1.脑炎: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能发现脑实质内异常信号灶,如病毒性脑炎患者可能在颞叶等部位出现异常信号,提示脑实质炎症水肿等改变。对于儿童脑炎患者,MRI检查相对成人更具优势,能够更早发现病变,因为儿童的脑组织在发育过程中,MRI成像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2.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的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脑膜强化等表现;MRI检查可见脑膜增厚、强化等改变。对于不同年龄的脑膜炎患者,影像学检查的表现会有一定差异,儿童由于颅骨和脑组织的特点,影像学检查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以避免漏诊或误诊。
五、治疗原则
1.脑炎:
根据病原体不同采取相应治疗,如病毒性脑炎主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阿昔洛韦等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神经系统症状变化等。对于儿童脑炎患者,要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使其更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炎、压疮等。
2.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需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则需要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如异烟肼、利福平等。对于脑膜炎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要进行降颅压等对症处理。在儿童脑膜炎治疗中,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患儿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