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出血伴大便疼痛可能由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直肠肿瘤等原因引起,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可通过肛门指检、结肠镜检查、粪便潜血试验等检查,生活中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排便习惯、避免久坐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也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及对应情况
(一)痔疮
1.内痔:通常以便血为主要表现,便血颜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相混,多在排便后点滴而出,或喷射状出血。在II度以上内痔可能会出现痔核脱出,有时可自行回纳,有时需用手推回,若脱出不能回纳形成嵌顿,会伴有剧烈疼痛。内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这些因素会导致肛门直肠部位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形成痔核。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久坐的办公人群、妊娠女性等是高发人群。
2.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疼痛较为剧烈,在排便、行走、咳嗽时疼痛加重。外痔的形成多与不良排便习惯、长期饮酒和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等有关。
(二)肛裂
1.主要表现:典型表现为排便时疼痛、便血和便秘。排便时干硬粪便刺激受损的肛管皮肤,立刻产生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又产生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直至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缓解。便血特点为便血少量,鲜血,见于粪便表面。肛裂的发生与长期便秘、粪便干结,导致排便时机械性创伤有关,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常见,长期便秘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三)直肠息肉
1.特点: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便血为常见症状,血色鲜红,量不多,常染在粪便表面。当息肉较大时,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呈圆形、表面光滑的肿物。直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青壮年。
(四)结直肠肿瘤
1.表现:结肠癌和直肠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血色暗红,可混有黏液或脓液)、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结直肠肿瘤的发生与饮食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遗传因素、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二、就医建议及检查
(一)就医建议
当出现肛门出血伴大便疼痛时,应及时就医。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有家族结直肠肿瘤病史,或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者,更应尽快就诊。对于儿童出现此类症状,也不应忽视,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二)相关检查
1.肛门指检:简单易行,可初步检查肛管、直肠下段有无病变,如痔疮、肛裂、息肉、肿瘤等。
2.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可发现结直肠内的病变,如息肉、肿瘤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疾病的重要手段。
3.粪便潜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有隐匿的出血,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肛门直肠的刺激。不同年龄人群应根据自身消化功能调整饮食,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注意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食物;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可选择易消化且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排便习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蹲排便,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对于儿童,要培养其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坐在马桶上玩耍等不良习惯;老年人要注意排便时的安全,避免因便秘过度用力导致肛门病变加重。
3.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影响肛门直肠部位的血液循环,应适当增加活动量,如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尤其是久坐办公的人群更应注意。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血管,容易引发痔疮等肛门疾病,要注意饮食调节,适当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预防肛门出血及大便疼痛的发生。若已出现相关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处理,避免自行用药。
2.儿童:儿童出现肛门出血大便疼痛时,家长要格外重视,首先要观察便血的颜色、量等情况,及时带儿童就医,排查是否为直肠息肉等疾病,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和排便情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