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脑梗塞这种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坏死,病因有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局灶性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及血管检查,治疗有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原则,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定期体检
一、脑梗塞的定义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主要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血管壁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可使血管内膜损伤、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导致脑供血不足。此外,动脉炎(如风湿性、结核性等)、先天性血管病(如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也可引起血管壁病变,增加脑梗塞风险。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使得老年人脑梗塞发生率较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一些生活方式等因素(如吸烟、饮酒等更常见)有更高的发病风险;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从而易引发脑梗塞;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会影响血管,导致血管病变,增加脑梗塞发生几率。
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是血压的急剧波动,如血压过低时,脑灌注不足,可引起脑梗塞。
三、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局灶性症状:根据脑梗塞发生的部位不同,症状各异。例如,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梗塞,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发生在脑干的脑梗塞,可出现交叉性瘫痪、吞咽困难、言语不利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有助于早期鉴别脑出血。
头颅MRI: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于CT,能更早发现梗死病灶,尤其是脑干、小脑的梗死灶,可清晰显示梗死灶的部位、范围等。
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应用相对受限。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五、治疗原则
超早期溶栓治疗:发病在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的适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以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但溶栓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谨慎评估。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促进脑血液循环。
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减轻缺血缺氧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
改善脑循环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使用扩张血管等药物改善脑供血,但需注意合理应用,避免脑内盗血现象。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至关重要,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言语康复等,可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多种手段,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六、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控制可更严格);规范治疗糖尿病,使血糖稳定在合适水平;对于高脂血症患者,需根据血脂情况合理饮食并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控制体重,降低脑梗塞风险。
戒烟限酒:吸烟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增加脑梗塞发病几率,应限制饮酒量,男性饮酒量每日酒精含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特殊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更应加强监测和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