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面积及侧支循环等而异,一般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同脑血管闭塞有不同表现,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闭塞表现各异;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患者有各自表现特点;还可能伴随意识障碍、头痛、癫痫发作等症状
一、一般特点
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突然出现偏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二、不同脑血管闭塞的表现
颈内动脉闭塞:
病灶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偶见永久性失明(视网膜动脉缺血)或病灶侧Horner征(颈上交感神经节受累),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前动脉缺血),主侧半球受累时可出现失语症,非主侧半球受累时可出现体象障碍。
大脑中动脉闭塞:
不同的大脑中动脉闭塞部位和范围表现不同。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伴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象障碍等。皮质支闭塞时,若为上分支闭塞,导致病灶对侧面部、手及上肢轻瘫和感觉缺失,下肢不受累,伴Broca失语(优势半球)和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若为下分支闭塞,导致病灶对侧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出现Wernicke失语(优势半球)、命名性失语和行为障碍等。深穿支闭塞时,表现为对侧中枢性均等性轻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伴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出现皮质下失语。
大脑前动脉闭塞:
分出前交通动脉前闭塞时,由于对侧代偿可无症状;分出前交通动脉后闭塞时,对侧下肢瘫痪,可伴感觉障碍(旁中央小叶受累);尿失禁(膀胱受累);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额极与胼胝体受累)。主侧半球病变可出现上肢失用及Broca失语。
大脑后动脉闭塞:
单侧大脑后动脉闭塞时,对侧同向性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深感觉为主,伴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偏瘫、共济失调、舞蹈-手足徐动症等(丘脑穿通动脉闭塞),主侧半球病变可出现失读症等。双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可导致皮质盲、记忆受损(颞叶内侧受累)等。
椎-基底动脉闭塞:
主干闭塞时出现四肢瘫痪、延髓麻痹、昏迷、高热等,常迅速死亡。脑桥基底部梗死可出现闭锁综合征,患者意识清楚,四肢瘫痪,双侧面瘫、球麻痹,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各种动作,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特殊人群表现特点
老年患者:
老年脑血栓形成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认知障碍、轻度肢体无力等,容易被忽视或误诊。而且老年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儿童患者:
儿童脑血栓形成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相关。临床表现除了常见的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外,可能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还会影响智力发育、运动功能发育等,例如出现肢体运动障碍恢复不完全、认知功能落后等情况,且儿童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相对较强,部分患儿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一旦发病需及时诊断和治疗以最大程度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女性患者:
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妊娠期、产褥期等发生脑血栓形成时,需特别考虑激素水平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妊娠期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导致脑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临床表现可能因妊娠相关因素而有所不同,治疗时需兼顾妊娠或哺乳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
四、伴随症状
意识障碍:
大面积脑梗死、脑干梗死等严重病变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的程度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密切相关,梗死灶越大、部位越重要,意识障碍越明显。
头痛:
部分患者发病初期可出现头痛症状,多为缺血性卒中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所致,也可能与脑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可表现为胀痛、刺痛等。
癫痫发作:
脑梗死病灶累及大脑皮质时,可在发病后出现癫痫发作,以部分性发作较为常见,少数可出现全面性发作。癫痫发作可能是脑梗死的首发症状之一,也可能在病程中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