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败血症的啊
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发病涉及病原体入侵和免疫系统过度炎症反应,有全身及局部表现,诊断靠血常规、血培养、炎症标志物等,治疗分抗感染、支持及处理原发病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需保持皮肤黏膜完整、合理用抗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
一、败血症的定义
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原体通常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
1.病原体入侵:病原体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肠道、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人体血液循环。例如,皮肤外伤后细菌可进入血液;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肠道内的细菌可能移位进入血液循环。
2.免疫系统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会试图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但在败血症时,病原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触发过度的炎症反应。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器官灌注不足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常见于老年、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且因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等非典型症状。
寒战:与发热相伴出现,由于病原体毒素作用于机体,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收缩而引起寒战。
乏力、食欲减退:患者感觉全身疲倦,对进食缺乏兴趣,这是由于感染和炎症反应消耗机体能量,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2.局部表现:不同病原体感染可能有相应局部表现,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局部可能有原发病灶的炎症表现,如皮肤感染时局部红肿、化脓等;若为肺部感染继发败血症,可能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四、诊断依据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伴有核左移现象,提示存在感染性炎症反应。例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超过70%,且可见幼稚粒细胞。
2.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抽取患者血液进行培养,若能培养出致病菌即可确诊。但血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可能受到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采血时需严格无菌操作,尽量在使用抗生素前采血。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采血部位和方法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3.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标志物:CRP在感染时迅速升高,PCT在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时显著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例如,PCT水平越高,往往提示细菌感染越严重,且对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若未获得病原菌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对于社区获得性败血症,常选用针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联合抗生素。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的用药差异,儿童应选择适合儿童剂型和剂量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于休克患者,需积极进行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
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保证患者的能量需求,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补充营养。
3.处理原发病灶:如存在皮肤感染病灶需进行清创处理;若为肺部感染引起的败血症,需积极治疗肺部感染,如引流痰液、治疗肺炎等。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败血症的预后与病原体种类、患者基础健康状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若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可治愈;但对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病死率较高。
2.预防
保持皮肤黏膜完整:注意皮肤清洁,避免外伤,若有皮肤破损及时消毒处理。对于儿童,要加强护理,避免搔抓皮肤导致破损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调引发感染。在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病情合理用药。
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等治疗期间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运动,必要时可使用免疫增强剂等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