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和拉肚子的区别
痢疾与拉肚子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经粪-口传播,有典型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靠粪便检查等确诊,用抗生素等治疗;拉肚子病因多样,症状表现多样,诊断结合多方面,治疗先明病因,非感染性多非药物干预。
一、定义与病因
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等。病原体痢疾杆菌侵入人体肠道后,会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导致一系列肠道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可能更易感染,但总体而言各年龄段都有感染风险,生活卫生条件差、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接触污染物品后不注意手卫生等)会增加感染痢疾杆菌的几率,有痢疾患者接触史的人群也属于易感人群范畴。
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拉肚子
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医学上称为腹泻,病因多样。感染因素包括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除痢疾杆菌外的其他致病性细菌)、寄生虫等感染肠道引起;非感染因素有饮食因素(如食用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食物过敏等)、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服用后可引起腹泻不良反应)、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拉肚子情况,饮食不规律、腹部着凉、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因素容易诱发非感染性的拉肚子,有基础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人群拉肚子发生几率相对更高。临床表现主要是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但一般无痢疾典型的黏液脓血便表现。
二、临床表现差异
粪便特征
痢疾患者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黏液和脓血是由于肠道黏膜在痢疾杆菌作用下发生炎症、坏死、溃疡等,导致黏液分泌增加以及出血等情况混合在粪便中,粪便外观比较典型地呈现出黏液与脓血相混的状态。
拉肚子患者粪便性状多样,若是非感染性的轻度腹泻,粪便可能只是稀软但不伴有脓血;感染性腹泻若由病毒等引起,可能是水样便等,一般没有痢疾那样的黏液脓血便特征。
全身症状
痢疾患者往往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甚至更高,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这是因为痢疾杆菌感染后引发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
拉肚子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单纯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全身不适症状也相对不明显,但若拉肚子是由严重感染等因素引起,也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但一般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痢疾有所不同。
三、诊断方法区别
痢疾
实验室检查方面,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脓细胞,粪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是确诊痢疾的重要依据。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需要与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相鉴别,比如与沙门菌感染等进行区分,通过粪便培养等特异性检查来明确病原体。
拉肚子
粪便常规检查主要看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一般非感染性拉肚子粪便常规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少量白细胞,感染性拉肚子根据病原体不同会有相应改变,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拉肚子粪便中可能无明显病原体发现,但可通过电镜等方法检测病毒颗粒等。还需要结合患者病史、症状表现等综合判断,若考虑是饮食因素引起的拉肚子,详细询问饮食情况很重要;若怀疑是药物副作用导致,要了解近期用药史等。
四、治疗原则不同
痢疾
一般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根据病情可选用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儿童通常不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可选用其他合适的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要遵循足疗程等原则,同时注意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支持对症治疗也很重要,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发热等症状可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但要谨慎用药,尤其儿童用药需格外小心。
拉肚子
首先要明确病因,若是感染性拉肚子,根据病原体不同采取相应措施,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拉肚子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若是饮食因素引起的拉肚子,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诱发腹泻的食物即可;若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拉肚子,可考虑调整用药方案。一般首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注意腹部保暖等,对于腹泻严重导致脱水等情况的患者,才考虑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治疗,儿童拉肚子时更要注重非药物干预的安全有效性,避免不当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