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症状
急性肠胃炎有胃肠道相关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儿童腹泻重易脱水,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水电解质紊乱,女性生理期和孕期有特殊需注意;与生活方式相关,饮食不洁、过度进食生冷辛辣及生活环境差易引发;有病史人群中,有胃肠道基础疾病者症状加重恢复慢,有肠道易激综合征等人群症状加剧持续久。
一、急性肠胃炎的常见症状
1.胃肠道相关症状
腹痛:多为腹部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常见于脐周等部位。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胃肠道黏膜及神经,导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急性肠胃炎患者中约70%-8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水样便、糊状便等。腹泻的频率因人而异,严重者可多达十余次每日。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影响了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使得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不能被正常吸收,从而导致腹泻,临床观察发现急性肠胃炎患者腹泻发生率较高,约90%左右会出现腹泻表现。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继而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等。这是因为胃肠道受到炎症刺激,引起胃肠道蠕动紊乱以及胃排空障碍等,一般急性肠胃炎患者中约60%-70%会有恶心呕吐症状。
2.全身症状
发热:体温可升高,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8.5℃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这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炎症因子等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研究显示约50%-60%的急性肠胃炎患者会出现发热情况。
乏力:患者会感觉身体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炎症反应消耗机体能量,以及发热等全身代谢改变等因素导致,多数急性肠胃炎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表现。
二、不同人群急性肠胃炎症状的特点
1.儿童
儿童急性肠胃炎时腹泻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肠道对水分等的调节能力较弱,所以腹泻严重时很容易导致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眼眶凹陷、皮肤弹性差等。同时,儿童发热时体温波动可能相对较大,而且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以哭闹等方式来表达身体不适,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2.老年人
老年人急性肠胃炎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更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因为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减退,对炎症的反应不如年轻人强烈,所以症状可能不明显,但身体的调节能力下降,一旦发生腹泻等情况,更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失衡,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电解质情况。
3.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时患急性肠胃炎,症状可能与非生理期无明显差异,但需要注意与生理期的一些身体不适相鉴别。同时,女性在孕期患急性肠胃炎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一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在治疗上需要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三、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急性肠胃炎症状关联
1.饮食因素
如果近期有食用不洁食物,如变质的食物、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等,更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出现上述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例如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污染的食物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胃肠道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症状出现。
过度进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也可能诱发急性肠胃炎。生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正常的消化功能;辛辣刺激性食物会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从而出现相关症状。
2.生活环境因素
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接触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机会增加,容易患上急性肠胃炎。例如居住环境潮湿、不通风,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增加感染的风险,进而引发急性肠胃炎出现相应症状。
四、有病史人群急性肠胃炎症状的特点
1.有胃肠道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患急性肠胃炎时症状可能会加重,腹痛等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病情恢复可能相对较慢。因为原有的胃肠道基础疾病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在发生急性肠胃炎时,会进一步加重胃肠道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有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病的人群,患急性肠胃炎后,原有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可能会加剧,腹泻、腹痛等症状可能比常人更为严重,且症状持续时间可能更长,需要在治疗急性肠胃炎的同时,兼顾调整原有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