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紫癜和湿疹的区别
儿童过敏性紫癜是小血管炎,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皮肤、消化道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有相应表现,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儿童湿疹由多种因素引起,有不同期皮肤表现、瘙痒等,实验室可查过敏原,诊断结合表现,治疗分一般和药物,两类疾病在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儿童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以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为病理基础,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食物、药物、疫苗接种、昆虫叮咬等有关,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导致出血。多见于3-14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儿童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常发生于具有过敏体质的个体,外界因素如气候变化、日光、干燥、搔抓、摩擦、化妆品、肥皂、皮毛、燃料、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也可影响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婴儿期更为常见。
二、临床表现
儿童过敏性紫癜
皮肤症状:典型皮疹为对称性分布的紫癜,多见于下肢伸侧、臀部,也可累及上肢,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随后可融合成片状。严重者可出现出血性疱疹、坏死甚至溃疡。
消化道症状:约半数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多为腹痛,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伴恶心、呕吐,部分患儿可有便血,严重时可发生肠套叠、肠梗阻等。
关节症状:约1/3患儿出现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关节,可单发或多发,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
肾脏症状:约30%-60%患儿出现肾脏受累,多在病程1个月内出现,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称为紫癜性肾炎,严重者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儿童湿疹
皮肤表现: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亚急性期以红肿和渗出减轻、结痂、脱屑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有鳞屑。
瘙痒:瘙痒剧烈,患儿常因搔抓而使皮疹加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好发部位:婴儿湿疹多见于头面部,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蔓延至颈部、四肢、躯干等部位;儿童湿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多呈对称性分布。
三、实验室检查
儿童过敏性紫癜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伴感染时可升高,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一般正常。
尿常规: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血尿、蛋白尿。
免疫学检查:部分患儿血清IgA升高,补体C3正常或升高。
儿童湿疹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查找过敏原,有助于明确病因和避免接触过敏原。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儿童过敏性紫癜: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紫癜、伴或不伴消化道、关节、肾脏症状,结合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后进行诊断。需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鉴别。
儿童湿疹:根据急性期皮损特点、有渗出倾向、慢性期皮肤肥厚浸润等表现,一般不难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鉴别。
五、治疗原则
儿童过敏性紫癜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和接触过敏原,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如控制感染、停用可疑药物或食物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缓解瘙痒等症状;如有腹痛可使用山莨菪碱等药物;肾脏受累时可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等。
儿童湿疹
一般治疗: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湿润。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使用氧化锌糊剂等;慢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等)、尿素软膏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过敏性紫癜: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肾脏受累的患儿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和尿常规,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儿童湿疹:婴儿湿疹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儿童湿疹要注意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根据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以防引起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