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脑梗塞的症状及治疗
突发性脑梗塞有一般症状如不同人群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意识障碍等及伴随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治疗急性期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指征可考虑,有严格适应证禁忌证)、改善脑循环(用扩张脑血管药物等,注意相关疾病患者调控)、神经保护(用依达拉奉等,儿童需谨慎)等措施,其他治疗有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个体化康复治疗及进行二级预防控制基础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降低再次发病风险。
一、突发性脑梗塞的症状
1.一般症状
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症状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持物、行走不稳,女性和男性在肢体力量减弱上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体力活动相对较少,症状可能更早被察觉。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人群更容易发生脑梗塞,其症状可能更明显。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突发性脑梗塞时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可能更复杂。患者可能出现口角歪斜,流涎,说话不清,如言语含糊、构音障碍等。还可能有吞咽困难,严重时会导致误吸,危及生命。部分患者会出现视物模糊、复视等眼部症状,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视觉中枢或相关神经传导通路。
意识障碍也是突发性脑梗塞可能出现的情况,轻者可表现为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在儿童中,突发性脑梗塞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喂养困难等非特异性表现,需高度警惕,因为儿童脑血管病变的原因可能与先天血管异常、感染等特殊因素有关。
2.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痛,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颅内压升高或病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突发性脑梗塞时血压可能进一步波动,血压升高会加重脑部的缺血缺氧情况,而血压过低则可能影响脑灌注,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二、突发性脑梗塞的治疗
1.急性期治疗原则
溶栓治疗:
如果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是4.5小时内对于静脉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以考虑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可以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部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例如患者的出血风险、既往病史等。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溶栓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谨慎地权衡利弊。
改善脑循环治疗:
可以使用扩张脑血管的药物等改善脑循环。例如使用丁苯酞等药物,丁苯酞能够改善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脑血流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改善脑循环时需要注意血压的调控,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脑灌注。对于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血糖的管理,因为高血糖或低血糖都可能对脑梗塞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神经保护治疗:
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依达拉奉等,依达拉奉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在儿童突发性脑梗塞的治疗中,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神经保护剂的使用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因素严格调整药物剂量,并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其他治疗措施
康复治疗:
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对于肢体无力的患者,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如通过运动疗法改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作业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等。言语不清的患者需要进行言语治疗,逐步恢复言语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康复治疗的方案需要个体化制定。例如,儿童在康复治疗时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康复效果;女性患者可能在康复过程中由于心理因素等影响康复进度,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
二级预防:
对于突发性脑梗塞患者,需要进行二级预防,以降低再次发生脑梗塞的风险。包括控制基础疾病,如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血压目标。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于有房颤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如华法林等,但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评估出血风险和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