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出血是怎么回事
阴道出血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有月经周期中及排卵期的出血;病理性包括妊娠相关(先兆流产、异位妊娠、胎盘因素)、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宫颈病变、子宫内膜病变)、内分泌失调(无排卵性功血)等引起的出血,还有外伤因素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阴道出血,不同年龄女性因自身生理特点等在不同情况中面临相应风险。
一、生理性阴道出血
1.月经周期中的阴道出血
女性处于生育期时,正常的月经周期会有规律的阴道出血。月经是由于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引起的,一般周期为21-35天,经期持续2-8天,经量为20-60毫升。这是子宫内膜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增殖、分泌、脱落的正常生理过程,与女性的内分泌周期变化相关,不同年龄女性的月经周期可能因自身内分泌发育或衰退等情况有所不同,例如青春期女性内分泌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可能不太规律;围绝经期女性则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
2.排卵期出血
部分女性在两次月经中间的排卵期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这是因为排卵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的生长,导致子宫内膜局部脱落而引起的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持续时间短,可能仅1-2天,有的可能伴有轻微的下腹不适,这种情况在有正常排卵的女性中较为常见,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压力过大、环境变化等可能影响排卵期出血的发生情况。
二、病理性阴道出血
1.妊娠相关因素导致的阴道出血
先兆流产:多见于怀孕早期,孕妇可能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常伴有下腹隐痛。其发生与胚胎染色体异常、孕妇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足等)、免疫因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年龄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有所不同,例如高龄孕妇染色体异常的风险相对较高,发生先兆流产的几率可能增加。
异位妊娠:最常见的是输卵管妊娠,患者多有停经史,然后出现阴道出血,量一般少于月经量,常伴有下腹疼痛。这是由于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输卵管管壁薄,不能承受胚胎的生长发育,导致局部出血。对于有性生活的育龄期女性,尤其是月经推迟伴有阴道出血和腹痛的情况,要高度警惕异位妊娠。
胎盘因素:如胎盘前置状态,多见于妊娠中晚期,孕妇会出现无痛性阴道出血。胎盘位置异常,附着在子宫下段或覆盖宫颈内口,随着妊娠进展,子宫下段逐渐伸展,导致胎盘与子宫壁错位剥离而出血。不同孕周的胎盘前置状态处理方式不同,孕早期发现胎盘前置状态可能会随着孕周增加而胎盘位置上移,但孕晚期则需要密切监测出血情况及胎儿状况。
2.妇科疾病导致的阴道出血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可能引起阴道出血,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女性激素水平有关,育龄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患子宫肌瘤的风险相对较高,而绝经后肌瘤可能会萎缩。
宫颈病变:宫颈息肉可引起接触性出血,多在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宫颈癌也会出现阴道出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中晚期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宫颈病变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不同年龄女性感染HPV的几率不同,性生活开始早、多个性伴侣等因素会增加宫颈病变的发生风险。
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等可导致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也可表现为月经紊乱。其发生与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有关,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
3.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阴道出血
如无排卵性功血,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导致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引起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出现阴道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等。青春期女性内分泌轴发育不成熟,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都容易出现无排卵性功血。
三、其他可能导致阴道出血的情况
1.外伤因素
阴道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能引起阴道出血。例如性生活中暴力损伤、阴道检查时操作不当等,这种情况需要根据损伤的程度进行相应处理,不同年龄的女性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时都可能面临外伤风险,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防护。
2.全身性疾病
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阴道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引起阴道出血。这类疾病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血液系统异常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能患病,需要结合血液系统的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