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症状及治疗
脑梗塞症状因梗塞部位和面积不同而异,包括一般症状及不同部位梗塞的特殊症状;治疗分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有静脉溶栓、抗血小板等治疗及外科治疗,恢复期有康复治疗和控制危险因素;不同人群脑梗塞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人要关注脏器功能等,女性要考虑激素等因素,有基础疾病人群要严格控基础病,儿童脑梗塞少见且治疗康复需特殊考虑。
一、脑梗塞的症状
脑梗塞的症状因梗塞部位和面积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般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没有明显先兆,部分患者起病较急,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后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比如拿东西不稳、行走时一侧下肢拖曳等;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视物模糊,可表现为双眼视物不清或单眼视物不清;头晕、头痛,头痛程度可轻可重,有的可能是较剧烈的头痛等。
不同部位梗塞的特殊症状:
大脑中动脉梗塞:如果是大脑中动脉主干梗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
椎-基底动脉梗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复视、眼球震颤、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呼吸循环衰竭等。
二、脑梗塞的治疗
急性期治疗
静脉溶栓: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进行静脉溶栓,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灌注。
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但要注意出血等不良反应,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丁苯酞等药物,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神经保护治疗:如依达拉奉等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对神经细胞有保护效应。
外科治疗:对于大面积脑梗塞伴有严重脑水肿、脑疝形成倾向的患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等外科手术治疗。
恢复期治疗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认知康复训练等。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通过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对于肢体无力的患者,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训练;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要注意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血压不宜降得过低;高血脂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合适水平。同时要戒烟限酒,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适度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等。
三、不同人群脑梗塞相关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脑梗塞发生率相对较高,由于老年人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各脏器功能的变化,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在康复治疗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反复。
女性:女性脑梗塞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激素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控制基础疾病时要结合女性的生理特点,如糖尿病女性患者在血糖控制时要注意月经周期等对血糖的影响。同时,女性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面临家庭和社会角色等问题,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
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脑梗塞患者,在治疗脑梗塞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可能影响血糖的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基础疾病的情况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如有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增加心肺负担。
儿童脑梗塞:儿童脑梗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可能较为严重。儿童脑梗塞的病因多与先天性血管异常、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在治疗上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要积极抗感染等。在康复治疗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康复方案,注重儿童的心理关怀,因为儿童在患病和康复过程中可能会有心理压力,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安抚和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