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发病与激素影响、遗传、肥胖等因素有关,有多饮、多食、多尿及血糖异常等表现,对孕妇和胎儿有不良影响,通过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需定期监测,可通过饮食、运动管理,必要时用胰岛素治疗,高龄孕妇和有肥胖史孕妇需更密切关注和干预。
1.发病原因
激素影响:妊娠时胎盘会分泌一些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等,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一般妊娠中晚期,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若胰岛素分泌代偿性增加不足,就容易发生妊娠糖尿病。正常情况下,孕妇的胰岛细胞会增加胰岛素分泌量来应对这种抵抗,但部分孕妇胰岛功能不足以代偿,就会出现血糖升高。
遗传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果孕妇的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其自身患妊娠糖尿病的概率会比无家族史者高。这是因为遗传因素会影响个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
肥胖因素:妊娠前体重指数(BMI)≥25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大。肥胖孕妇体内脂肪细胞肥大,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容易引发妊娠糖尿病。
2.临床表现
多饮、多食、多尿:孕妇可能会出现口渴、饮水量增加,同时食欲亢进,但体重可能不增甚至下降,还可能频繁排尿。这是因为血糖升高后,超过肾糖阈,导致尿糖排出增多,进而引起渗透性利尿,身体失水后就会出现口渴多饮的表现。
血糖异常:通过血糖检测可发现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例如,空腹血糖≥5.1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或2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3.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妊娠糖尿病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增加,如子痫前期等。另外,感染的发生率也会升高,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产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明显增高,据相关研究,部分妊娠糖尿病孕妇在产后5-10年有较高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对胎儿的影响:可能导致胎儿过大,增加难产、产伤的风险。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会刺激胎儿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质、脂肪合成,导致胎儿过度生长。还可能引起胎儿生长受限(少数情况)、胎儿窘迫、早产等。同时,胎儿出生后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因为出生后母体血糖供应中断,但胎儿体内仍处于高胰岛素血症状态,容易发生低血糖。
4.诊断与监测
诊断方法:一般在妊娠24-28周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来诊断。分别检测空腹血糖、服糖后1小时血糖和2小时血糖。
监测:孕妇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可以通过自我血糖监测(使用血糖仪)来进行,同时还需要定期产检,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通过B超监测胎儿双顶径、腹围等指标,评估胎儿大小等。
5.管理与干预
饮食管理:合理控制饮食是妊娠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措施。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同时控制血糖。一般建议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物、杂豆类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保证蛋白质、脂肪等的合理摄入。例如,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可控制在150-200g左右,合理分配到三餐及加餐中。
运动干预: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孕妇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孕妇瑜伽等。运动时间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发生低血糖等情况,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等。
药物治疗(必要时):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管理后血糖仍不能达标,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是妊娠糖尿病控制血糖的重要药物,因为口服降糖药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而胰岛素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相对安全。
特殊人群提示
高龄孕妇:年龄≥35岁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相对更高,这类孕妇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血糖监测和产检,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一旦发现血糖异常要及时干预,因为高龄孕妇合并妊娠糖尿病后对母儿的不良影响可能更明显。
有肥胖史的孕妇:妊娠前BMI高的孕妇,在孕期要更加严格地控制饮食和适当增加运动,因为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在孕期可能会进一步加重,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