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病症状
败血症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或低体温、寒战、精神状态改变;有局部感染表现如原发感染病灶及感染部位相关症状;有器官功能受累表现如心血管、呼吸、消化、血液系统受累;还有特殊人群特点,新生儿症状不典型,老年人症状隐匿且易多器官衰竭,儿童感染后器官功能受累更快,需关注各方面表现及特殊人群情况。
一、全身症状
1.发热或低体温:败血症患者常出现体温异常,可表现为高热,体温可骤升至39℃以上,也可能出现低体温,体温低于36℃。这是因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例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约70%-80%的败血症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而低体温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新生儿等)中相对更常见,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预后不佳。
2.寒战:多数患者在发热前会伴有寒战,这是由于细菌等病原体释放的毒素作用于机体,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从而产生寒战。新生儿败血症时,寒战表现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肢体抖动等。
3.精神状态改变: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意识障碍等情况。这是因为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儿童败血症中,精神状态改变较为常见,若新生儿出现拒奶、反应低下,婴幼儿出现哭闹不止或精神委靡,需高度警惕败血症可能。
二、局部感染表现
1.原发感染病灶: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原发感染灶,如皮肤感染时可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化脓等;肺部感染时可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泌尿系统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不同部位的原发感染灶有其相应的临床表现,例如皮肤软组织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局部皮肤可见破损、红肿范围扩大等;腹腔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可能有腹痛、腹胀等腹膜炎表现。
2.感染部位的相关症状:以肺炎导致的败血症为例,患者除了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外,还会有咳嗽、咳痰加重,呼吸急促等肺部感染的典型表现;若为尿路感染引起的败血症,除全身症状外,会有排尿不适症状加重,尿液浑浊等表现。
三、器官功能受累表现
1.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率加快,严重时可能发展为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四肢湿冷、皮肤花斑等。这是因为败血症时病原体释放的毒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心功能受到影响。在儿童败血症中,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若不及时处理,预后较差。
2.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这是由于肺部感染扩散或全身炎症反应累及肺部,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气体交换功能障碍。
3.消化系统: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如黄疸、肝脾肿大、少尿或无尿等。这是因为全身炎症反应影响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功能,同时病原体及其毒素损伤肝肾功能。例如,败血症导致的肝损害可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肾损害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
4.血液系统: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这是因为败血症引发的炎症反应激活了凝血系统,同时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凝血功能紊乱。新生儿败血症时,由于其凝血功能本身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出现出血倾向。
特殊人群特点
1.新生儿: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往往不典型,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可能仅表现为反应差、拒奶、体温不稳定(可高可低)、体重不增等。这是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感染的反应不如成人明显。护理时需特别注意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态,如皮肤颜色、呼吸频率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败血症的症状可能相对隐匿,发热不明显或体温波动较大,精神状态改变更为突出,如嗜睡、意识模糊等。这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反应迟钝有关。老年人若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发生败血症时更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较差。因此,对于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精神状态改变或基础疾病加重,应考虑败血症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3.儿童:儿童败血症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感染后可能更快出现器官功能受累。例如,儿童感染后心率增快更为明显,呼吸系统症状可能进展迅速。在护理儿童败血症患者时,要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和心率,同时要注意维持儿童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