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和低血糖的区别是什么
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靠测血压及查病因,治疗分针对情况处理;低血糖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低,有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症状,诊断靠血糖测定,治疗分轻重,预防需各人群注意相应方面。
一、定义与本质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其本质是血压水平异常降低,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病理性低血压则可由多种疾病、药物、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本质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低,可因糖摄入不足、糖生成不足、糖消耗过多、糖转化过多等原因导致。
二、临床表现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病理性低血压: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理性低血压表现各异。由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引起的低血压,患者可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或休克;由慢性疾病如肺结核、恶性肿瘤等引起的低血压,除原发病症状外,还可伴有疲倦、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低血压可能更容易出现跌倒风险,因为其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差,在体位变化等情况下更易发生血压波动导致头晕等不适;儿童若出现低血压,需考虑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下降等。
低血糖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患者可出现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所致。
中枢神经症状:初期可表现为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等,随着血糖进一步降低,可出现意识模糊、惊厥、昏迷等。不同年龄段人群低血糖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低血糖可能更容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等,且可能影响其大脑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大脑对葡萄糖依赖较高;老年人低血糖有时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精神异常、嗜睡等,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
三、诊断方法
低血压
测量血压:是诊断低血压的主要方法,需非同日多次测量血压,若均低于正常范围,结合症状等可考虑低血压诊断。对于生理性低血压,除血压低外,无其他异常检查结果;对于病理性低血压,需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如血常规、生化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排查是否存在贫血、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导致低血压的因素。
低血糖
血糖测定:是诊断低血糖的关键,采血测定血糖水平,若血糖低于正常范围,同时有相应临床症状,即可诊断为低血糖。此外,还可进行持续血糖监测等进一步评估血糖波动情况。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低血糖,需考虑其降糖药物使用情况、饮食和运动规律等因素。
四、治疗与预防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病理性低血压: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由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压,需积极止血、补充血容量;由感染引起的低血压,需进行抗感染治疗等。同时,可通过适当增加钠盐摄入、多饮水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升高血压,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盲目增加钠盐摄入可能对一些患有高血压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不利,不同年龄、基础疾病情况的患者需个体化调整。老年人在调整血压时需更加谨慎,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为其血管弹性较差,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儿童病理性低血压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同时注意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以促进生长发育。
低血糖
轻症低血糖:可口服含糖食品,如糖果、含糖饮料等,一般经及时补充糖分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重症低血糖:需及时就医,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进行治疗。预防低血糖需糖尿病患者合理使用降糖药物,规律饮食和运动,定时监测血糖;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需注意避免长时间空腹,保证均衡营养,对于一些因特殊疾病导致低血糖的人群,需遵循医生指导进行预防和管理。老年人需注意降糖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避免低血糖发生,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儿童低血糖预防需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避免长时间饥饿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