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是我国常见消化道疾病,由多种因素致十二指肠黏膜缺损,发病情况等与胃溃疡有别;发病原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多、非甾体抗炎药、遗传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具节律性)及其他症状;诊断靠胃镜、X线钡餐、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分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和药物治疗(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心理调节、定期体检及关注特殊人群。
一、定义
十二指肠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十二指肠黏膜层和肌层的缺损。在临床表现和药物等方面虽与胃溃疡相似,但在发病情况、年龄、性别等方面却有明显不同。
二、发病原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损伤十二指肠黏膜,引发溃疡。
2.胃酸分泌过多:胃酸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胃酸分泌过多,激活了胃蛋白酶,可使十二指肠黏膜发生自身消化,从而形成溃疡。
3.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长期服用NSAIDs的人群中,约10%-25%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前列腺素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易感性起较重要的作用,其依据是患者家族史的调查和HLA抗原的测定。
5.其他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情绪波动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十二指肠的正常分泌和运动功能,增加溃疡发生的风险;此外,吸烟、饮食不规律等也可能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有关。
三、临床表现
1.腹痛:
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饥饿样不适感。
疼痛规律: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多为空腹痛,即餐后2-4小时开始出现,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缓解,部分患者可在午夜发生疼痛,称为夜间痛。
2.其他症状:还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而是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最准确的方法,可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鉴别溃疡是良性还是恶性。
2.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溃疡的X线直接征象是龛影,间接征象有局部压痛、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和变形等。
3.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可明确患者是否存在Hp感染,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规律的饮食,定时进餐,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酸、过甜的食物;戒烟限酒。
特殊人群注意: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患者要密切关注其营养状况和身体耐受性,调整饮食结构以易消化为主;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和孕期等特殊时期,要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减少溃疡发作的诱因。
2.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可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
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袭。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于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需进行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一般为10-14天。
六、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利于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增加溃疡发生的风险,应尽量避免。
2.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3.定期体检:对于有十二指肠溃疡家族史、长期服用NSAIDs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特殊人群关注:儿童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家长要加强监管;老年患者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关注胃肠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溃疡问题;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要注意自身的身体调节,减少溃疡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