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有多种症状表现,腹痛部位多样、性质不一,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胃肠道不适包括腹胀(全天存在或进食后加重,受性别、生活方式、胃肠道病史影响)、早饱(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与胃排空障碍等有关,年龄大、饮食习惯不良易出现)、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儿童、孕期女性需特殊关注)、食欲不振(与胃肠功能紊乱、心理影响等有关,老年人、生活方式不良者易出现);排便相关症状有便秘(排便次数少、干结等,不同年龄人群及女性孕期、更年期有不同特点)、腹泻(间断发作,肠易激综合征等易出现,儿童、有胃肠道手术史者需关注)、排便不尽感(与直肠感觉异常等有关,女性、生活方式不良及有盆腔手术史者易出现)
一、腹痛相关症状
功能性胃肠病常出现腹痛表现,疼痛部位多样,可为上腹部、下腹部或全腹部等。疼痛性质不一,有的呈隐痛、胀痛、钝痛等。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以上腹部隐痛、胀痛较为常见,疼痛程度一般可忍受,但可能会因进食等因素影响而加重或减轻。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功能性胃肠病腹痛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情绪因素等相关,表现为间断性的脐周或上腹部疼痛;老年人功能性胃肠病腹痛可能与胃肠功能减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有关,疼痛特点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同样会影响生活质量。
二、胃肠道不适症状
1.腹胀:患者常自觉腹部胀满,感觉有气体积聚或胃肠蠕动缓慢导致食物排空延迟等情况。功能性腹胀在功能性胃肠病中较为常见,可全天存在,也可在进食后加重。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腹胀程度;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更易出现腹胀;有胃肠道病史的人群,如曾患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可能因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而更容易发生腹胀。
2.早饱:指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饱胀,不能继续进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出现早饱症状,这是由于胃的排空功能可能存在一定障碍,导致胃内食物不能及时排空,从而产生早饱感。年龄较大的人群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早饱症状可能更易出现;如果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快、暴饮暴食等,也会增加早饱发生的风险。
3.恶心、呕吐:部分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伴有呕吐。例如功能性恶心呕吐综合征患者可能反复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与胃肠动力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对呕吐信号的敏感性增高等因素有关。儿童功能性胃肠病出现恶心、呕吐时需特别注意,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要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和液体摄入情况;女性在孕期出现的功能性胃肠病相关恶心、呕吐可能与孕期激素变化等因素相关,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适当的调整饮食等非药物干预措施。
4.食欲不振:患者对食物的欲望降低,进食量减少。这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消化吸收不良、胃肠道不适引起的心理影响等有关。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食欲不振,而功能性胃肠病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情况;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缺乏规律作息等也可能影响食欲,导致食欲不振的发生。
三、排便相关症状
1.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结、排便困难。功能性便秘在功能性胃肠病中较为常见,其发生与胃肠动力不足、肠道菌群失调、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便秘特点不同,儿童便秘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有关;老年人便秘则多与胃肠蠕动减慢、肠道黏膜萎缩等生理变化以及可能合并的慢性疾病等相关;女性在孕期和更年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也较易出现便秘情况。
2.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功能性腹泻患者的腹泻特点往往是间断性发作,可能与肠道敏感、精神因素等有关。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腹泻型表现,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腹泻症状;儿童腹泻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腹泻可能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等问题,要注意观察其大便的性状、次数以及伴随症状等;对于有胃肠道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出现腹泻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等相关,需要进一步排查原因。
3.排便不尽感:患者排便后仍感觉直肠内有粪便未排净的感觉。这可能与直肠感觉异常、盆底肌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不同性别中女性可能因盆底结构等因素相对更易出现排便不尽感;生活方式中长期久坐、缺乏适当的盆底肌锻炼等也可能增加排便不尽感的发生风险;有盆腔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出现排便不尽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