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能钻入胃黏膜、产生毒性产物引发炎症,各年龄段人群可感染,儿童青少年未及时治疗易发病,卫生条件差等增加感染风险;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饮食损伤胃黏膜屏障、长期进食刺激性食物刺激胃黏膜可引发炎症;药物因素中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会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损伤胃黏膜;自身免疫因素紊乱时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细胞可引发免疫性炎症;其他因素如十二指肠-胃反流损伤胃黏膜、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有患病易感性。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大量研究证实,约70%-9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可检测到Hp。Hp具有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等特点,它能通过其螺旋状结构钻入胃黏膜,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营造碱性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毒性产物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感染Hp,但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若未及时治疗,也易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生活方式方面,卫生条件较差、共用餐具等习惯会增加Hp感染风险;有家族Hp感染聚集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二、不良饮食习惯
1.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会使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受损,增加胃黏膜感染Hp的易感性,进而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例如,一些长期食用腌制食品较多的地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人群对高盐饮食的耐受和损伤反应可能有差异,儿童长期高盐饮食还可能影响其胃肠道正常发育;对于有胃部基础病史的人群,高盐饮食会加重胃黏膜的炎症状态。
2.长期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过烫食物等。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刺激可引发慢性炎症。过烫食物会烫伤胃黏膜,使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不同生活方式下,如经常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易因长期进食刺激性食物而患上慢性浅表性胃炎;青少年若长期有吃辣条等刺激性零食的习惯,也增加了患病风险。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长期服用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像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减少会使胃黏膜失去保护,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发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服用这类药物时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对药物引起胃黏膜损伤的易感性可能有所不同;有胃部疾病史的人群服用此类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因为本身胃黏膜已有一定损伤基础,更易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四、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也可能参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当自身免疫机制紊乱时,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攻击胃黏膜细胞,引发免疫性炎症。例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壁细胞抗体等自身抗体,壁细胞抗体可导致壁细胞损伤,影响胃酸分泌,进而引起胃黏膜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不同性别上的发病情况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的发病特点,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年龄方面,自身免疫性相关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若自身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无论哪个年龄段都可能因自身免疫因素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五、其他因素
1.十二指肠-胃反流: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其中的胆汁、胰液等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炎症、糜烂等改变,长期反流可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例如,患有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情况。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相对减弱,更易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有腹部手术史等情况的人群,也可能因解剖结构改变等因素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增加,从而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2.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慢性浅表性胃炎。虽然遗传因素不是唯一病因,但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其患病风险相对增加。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家族中若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遗传倾向,各年龄段的家族成员都需要注意自身的生活方式等,以降低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