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怎么回事,什么是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病因包括感染因素(肛腺感染、外伤等)和其他因素(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临床表现有疼痛、红肿、全身症状等,不同部位脓肿特点不同;诊断靠体格检查(肛门直肠指检)和影像学检查(超声、MRI);治疗分非手术(抗生素)和手术(脓肿切开引流术);预防要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大部分肛周脓肿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管直肠交界处的肛窦处,肛窦易受损伤及感染,如粪便损伤肛窦,细菌侵入肛腺后,可引起肛腺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扩散,因为肛管直肠周围间隙为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感染极易蔓延,从而形成脓肿。例如,长期腹泻的患者,粪便频繁刺激肛窦,增加了肛腺感染的机会,进而可能引发肛周脓肿。
外伤也是一个可能的因素,如肛门直肠部外伤,异物、器械检查等损伤肛管直肠,细菌侵入伤口后可引起感染,进而形成脓肿。
2.其他因素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肛周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更容易引发肛周脓肿。此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也较易患上肛周脓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初起时为胀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跳动性疼痛。当脓肿位置较深时,疼痛可能不太明显,但坠胀感较明显。例如,高位肛周脓肿患者可能主要表现为肛门坠胀不适,而疼痛相对较轻。
红肿:病变处皮肤红肿,触之有硬结和压痛,病变较大时可出现波动感。一般来说,低位肛周脓肿红肿等局部表现相对更明显,而高位肛周脓肿局部红肿可能不太显著,但全身症状往往较重。
全身症状:脓肿较大时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小儿患者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可能发热症状更为突出,且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
2.不同部位肛周脓肿的特点
肛周皮下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
坐骨直肠窝脓肿:患者有较为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局部症状表现为患侧肛门部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跳痛,坐立不安,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加剧,患侧肛门旁红肿,双臀不对称。
骨盆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如高热、寒战、乏力等,局部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排尿困难等。
三、诊断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肛门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有的可触及波动感。对于高位肛周脓肿,肛门直肠指检可能发现直肠壁饱满、有压痛。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深部脓肿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例如,可以清晰显示脓肿的范围,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MRI检查:对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准确地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以及与括约肌等结构的关系,尤其适用于复杂肛周脓肿的诊断。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治疗:可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给药途径,如口服或静脉用药。但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初期脓肿较小、症状较轻且无全身感染症状的患者。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肛周皮下脓肿初期,可尝试抗生素治疗,但多数情况下肛周脓肿一旦形成,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2.手术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术:是治疗肛周脓肿的主要方法,手术时需切开脓肿,排出脓液,然后放置引流条,待脓肿愈合。对于不同部位的肛周脓肿,手术切口选择有所不同,如肛周皮下脓肿可选择放射状切口,坐骨直肠窝脓肿切口应远离肛门,避免损伤括约肌等。小儿患者由于其肛门周围组织较为娇嫩,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要注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五、预防
1.保持肛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尤其是便后,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卫生,可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便后及时清洁,选用柔软的纸巾轻轻擦拭,避免过度用力损伤肛周皮肤。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全麦面包、芹菜、苹果等。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于患有肛窦炎等肛门直肠部疾病的患者,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引发肛周脓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