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生物制剂治疗、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考虑。一般治疗有休息饮食调节和心理调节;药物治疗分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各有适用及注意事项;生物制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患者,使用前需筛查;手术针对内科无效、癌变或依赖激素副作用严重者,方式有全结肠切除加回肠袋肛管吻合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患者治疗需分别考量其特点及相关问题。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饮食:活动期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饮食上应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素、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如急性发作期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改为富营养少渣饮食,以保证机体营养需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能需要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2.心理调节: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且易复发,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需多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因为长期的负面情绪可能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进而影响肠道炎症的状态。
二、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
5-氨基水杨酸(5-ASA):是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可局部作用于结肠黏膜,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的合成,从而减轻肠道炎症。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直肠、乙状结肠的患者,常用制剂有美沙拉嗪等,通过不同的制剂工艺使药物在肠道特定部位释放发挥作用。
柳氮磺吡啶(SASP):为磺胺类抗菌药与5-ASA的结合物,口服后大部分到达结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分解为磺胺吡啶和5-ASA,5-ASA起主要治疗作用,磺胺吡啶可能有一定副作用。适用于轻、中度患者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其副作用可能包括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影响等,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2.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中、重度患者:是控制病情活动的有效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多个环节,如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化、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等。常用药物有泼尼松、泼尼松龙等,对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可静脉给药,如氢化可的松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消化道溃疡等副作用,因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疗程,根据患者病情逐渐调整剂量。
3.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或巯嘌呤: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发挥作用。这类药物起效较慢,一般需数月才能看到疗效,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因为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等。
三、生物制剂治疗
1.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对于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有效。其作用机制是特异性结合TNF-α,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减轻肠道炎症。但使用生物制剂前需进行严格的筛查,排除结核、肝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禁忌证,因为可能增加感染和肿瘤发生的风险,并且费用相对较高。
四、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经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大量便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
合并结肠癌变的患者。
长期依赖糖皮质激素治疗且副作用严重难以控制的患者。
2.手术方式:一般采用全结肠切除加回肠袋肛管吻合术等,回肠袋肛管吻合术可保留患者的排便功能,但术后需注意观察吻合口情况,预防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并且患者需要长期随访,监测肠道功能和有无复发等情况。
五、特殊人群的考虑
1.儿童患者: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饮食调整等,药物选择上需权衡药物疗效与副作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可能是儿童患者的常用选择之一,但剂量需根据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疾病和药物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等。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警惕对血糖、血压的影响,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手术治疗时也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保手术安全。
3.妊娠患者:妊娠期间患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需特别谨慎,药物选择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氨基水杨酸制剂在妊娠期间相对较为安全,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需在权衡母亲病情与胎儿风险后谨慎使用,分娩后病情可能会有变化,需密切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