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跟脑梗的区别
脑血栓与脑梗均为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基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管病变等发病,多在安静或睡眠中缓慢起病,影像学早期CT有特点,治疗有溶栓等,预后预防与多因素相关;脑梗病因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栓塞起病更急骤,不同类型脑梗影像学及治疗有差异,预后预防也因类型而异,二者均与基础疾病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等在血管内形成血栓,从而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类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增多症等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压过低等导致血流缓慢)相关。好发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者及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者更易罹患。
脑梗:又称脑梗死、脑梗塞,是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包括血管因素(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血液成分异常(如高凝状态、凝血机制障碍等)、血流动力学异常(如低血压、心输出量减少等)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老年居多,同样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二、病因差异
脑血栓:主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内膜损伤、粗糙,血小板和脂质等沉积形成粥样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此外,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等血液成分异常疾病,以及血流缓慢(如心力衰竭患者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等因素也可促使脑血栓形成。
脑梗: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血栓形成外,还包括脑栓塞,即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碎片等)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另外,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急剧改变,如突然的血压骤降,使得脑灌注压降低,也可引发脑梗。
三、临床表现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慢,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逐渐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异常)、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具体表现取决于梗死部位和范围。例如,梗死部位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三偏”综合征。
脑梗:脑栓塞起病往往更急骤,数秒至数分钟内症状即可达到高峰。除了有与脑血栓相似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外,因常合并原发疾病表现,如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可能有心脏病史,表现为心悸、胸闷等。而由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脑梗,症状出现时间因血压下降程度和持续时间而异,一般在血压降低后较短时间内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血栓:头部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死灶显示更早更敏感,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脑梗:脑栓塞在CT上早期可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梗死灶;MRI检查同样能较早发现病灶。对于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的脑梗,CT和MRI表现与其他类型脑梗类似,但需结合病史中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脑血栓:早期可根据患者情况考虑溶栓治疗(需符合溶栓适应证,如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等),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同时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等)、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等)等。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脑疝倾向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脑梗:脑栓塞的治疗除了上述一般脑梗治疗原则外,还需针对栓子来源进行治疗,如心源性脑栓塞需进行抗凝等治疗来预防栓子再次形成;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脑梗则需积极纠正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恢复脑灌注。
六、预后与预防
脑血栓:预后与梗死部位、范围、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小面积梗死且治疗及时者预后相对较好,可能遗留较轻神经功能缺损;大面积梗死预后较差,可能留有严重残疾甚至危及生命。预防方面需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脑梗:脑栓塞的预后与栓子大小、数量及是否及时治疗等相关,心源性脑栓塞复发风险较高。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脑梗预后取决于血压纠正情况及脑组织缺血损伤程度。预防上同样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有心脏病等可能产生栓子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降低脑栓塞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