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病人的康复训练
脑梗塞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等48小时后可开始康复训练,不同年龄患者需评估后开展。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良肢位摆放、被动与主动运动)、平衡(坐位、站立平衡)、言语、认知功能训练等,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安全第一、长期坚持原则
脑梗塞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等48小时后可开始康复训练,不同年龄患者需评估后开展。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良肢位摆放、被动与主动运动)、平衡(坐位、站立平衡)、言语、认知功能训练等,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安全第一、长期坚持原则
一、康复训练的时机
脑梗塞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需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谨慎开展,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逐步启动训练。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一)肢体运动功能训练
1.良肢位摆放:保持关节的良好位置,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对于卧床患者,需定时更换体位,如仰卧位时,肩关节外展约30°-40°,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头部用枕头舒适支撑,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130°,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下方垫枕头,上方下肢自然伸展;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下方垫枕头,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上方下肢自然伸展。不同年龄患者的良肢位摆放需根据其身体特点调整,儿童要避免过度压迫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要注意骨骼肌肉的承受度。
2.被动运动: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例如,每天对患者的肩关节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方向的被动活动,肘关节进行屈伸活动,膝关节进行屈伸活动等。对于儿童,要轻柔操作,避免造成损伤;老年患者关节可能存在退变,操作时动作要缓慢、平稳。
3.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下进行主动运动,如上肢的平举、抓握训练,下肢的抬举、屈伸等。可通过使用康复器械辅助,如弹力带进行上肢的抗阻训练,利用踏板进行下肢的踏动训练。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主动运动的难度和方式要调整,儿童可从简单的抓握玩具等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更复杂的运动,老年患者则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运动强度。
(二)平衡功能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先从无支撑的坐位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和动态的坐位平衡。患者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保持身体直立,然后进行左右转头、前后倾身等动作训练平衡能力。儿童进行坐位平衡训练时,要选择合适高度的座椅,确保安全;老年患者要注意椅子的稳定性,防止摔倒。
2.站立平衡训练:先进行站立位的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可扶住扶手,保持身体直立,然后逐渐进行重心转移训练,如向前后、左右方向转移重心。对于儿童,可在家长辅助下进行站立平衡训练,避免独自站立发生意外;老年患者站立时要有人在旁看护,防止失衡摔倒。
(三)言语功能训练
如果患者存在言语障碍,可进行言语功能训练。对于有言语障碍的患者,可从简单的发音训练开始,如练习发“a”“o”“e”等单音,然后逐渐进行词汇、短句的训练,通过与治疗师或家人进行对话交流来提高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儿童言语障碍患者要结合其语言发展阶段进行针对性训练,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听力、认知等因素,调整训练方式和内容。
(四)认知功能训练
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可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如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计算力训练等。通过让患者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来进行训练,如让患者记住一组数字并复述,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等。儿童认知障碍患者要采用适合其年龄的游戏化训练方式,老年患者则要根据其认知减退程度选择合适难度的训练内容。
三、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例如,儿童脑梗塞患者康复训练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与成人的训练方案有明显区别;老年患者要综合其合并症等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2.循序渐进:康复训练要逐步增加难度和强度,避免一开始就进行过度剧烈的训练导致患者疲劳或受伤。比如,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要从被动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再到抗阻运动等。
3.安全第一: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尤其是在进行站立、行走等训练时,要有专人陪护,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更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4.长期坚持: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坚持训练。即使患者症状有所改善,也不能中断训练,要持续巩固康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