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严重性
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引发的全身性严重感染,可致器官功能损害,病死率高,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败血症严重性有不同特点,需临床高度重视早期诊治。
一、败血症的定义及基本病理机制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其基本病理机制是病原菌及其毒素等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失控,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紊乱。例如,细菌等病原体进入血液后,激活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二、败血症的严重性体现方面
(一)对器官功能的损害
1.心血管系统:可导致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研究表明,败血症患者中约30%-50%会发生感染性休克,这是因为病原体毒素等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应。例如,肠道等器官因灌注不足可能出现缺血、缺氧,影响其正常功能。
2.呼吸系统: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风险较高。败血症时炎症介质可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导致肺泡水肿、肺顺应性降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有数据显示,约10%-30%的败血症患者会发展为ARDS,严重影响气体交换功能,进一步加重机体缺氧状态,危及生命。
3.肾脏:易引起急性肾损伤。病原菌感染及炎症反应导致肾灌注不足、肾小管损伤等。败血症患者中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可达20%-50%,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等,若不及时纠正,可进一步恶化,影响肾脏的排泄和内分泌等功能。
4.神经系统:部分败血症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由于毒素影响脑血管,导致脑血流灌注异常、脑水肿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受累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二)高病死率
败血症的病死率较高,总体病死率约在10%-50%之间。年龄因素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的病死率相对更高。老年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对感染的耐受能力差;儿童患者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应对感染的能力较弱。此外,基础病史也有影响,如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发生败血症时病情更易恶化,病死率增加。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败血症发生的风险,且不利于败血症患者的预后。
(三)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持续发展
败血症可进一步导致SIRS持续存在,使得炎症反应持续加重,形成恶性循环。SIRS的诊断标准包括体温异常(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钟、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2mmHg、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10/L或<4×10/L或未成熟中性粒细胞>10%。而败血症引发的SIRS往往难以有效控制,持续的炎症反应会不断损伤机体组织和器官,推动病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当机体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时,病死率会显著升高。
三、特殊人群败血症的严重性特点
(一)儿童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败血症的严重性更为突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败血症进展往往较为迅速。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可累及多个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易引发化脓性脑膜炎,导致智力障碍、癫痫等后遗症;而且儿童对感染的耐受性差,体温调节等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出现体温不升等严重情况,病情变化快,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较高。在生活方式方面,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等对败血症的发生有影响,如不注意手卫生等可能增加感染机会,而一旦发生败血症,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治疗和恢复相对成人更具挑战性。
(二)老年人
老年人败血症的严重性也不容忽视。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如T细胞功能减退等。发生败血症时,感染容易扩散,且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如体温可能不高,但感染已累及多个器官。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败血症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形成复杂的临床局面,治疗难度大,病死率相对较高。在特殊人群风险方面,老年人可能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败血症的治疗,而且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往往较差,也不利于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和恢复。
总之,败血症是一种严重性较高的感染性疾病,可对多个器官功能造成损害,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由于自身生理、病理特点的不同,败血症的严重性在表现和预后等方面也各有特点,需要临床医生高度重视,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