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总感觉胃不舒服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常见胃部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表现,可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非药物干预包括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患者需及时检查并采取综合措施管理以缓解不适促进胃部健康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定义与基本情况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在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有相关病史(如长期胃部不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等)的人群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二、胃不舒服的常见表现及相关机制
1.腹痛
表现: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等。机制:胃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胃的平滑肌痉挛或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从而引起疼痛感觉。例如,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神经传导,引发腹部不适。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而成人则多能明确表述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腹痛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
2.腹胀
表现:腹部胀满感。机制:胃黏膜炎症影响胃的消化和排空功能,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腹胀。比如,炎症使得胃的蠕动减慢,不能及时将食物推送至肠道,气体积聚就会引起腹胀。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会进一步加重胃肠蠕动减慢,从而加重腹胀症状;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腹胀情况。
3.反酸、烧心
表现: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胸骨后烧灼感及反酸感。机制:炎症导致胃的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胃酸容易反流。例如,幽门括约肌不能正常关闭,胃酸就会逆流而上。有吸烟、酗酒习惯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酸、烧心症状;肥胖人群由于腹腔压力较高,也更容易出现胃酸反流情况。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情况,能清晰看到胃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不同年龄人群进行胃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而成人一般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对于老年人,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检查安全。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常用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如果检测为阳性,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根除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不同,儿童感染可能与家庭密切接触等因素有关,老年人感染可能与口腔卫生状况、居住环境等有关。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1.饮食调整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建议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例如,辛辣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反应;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胃的负担。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需有所侧重,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热的食物;老年人要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便于消化吸收。
2.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如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适合各年龄人群。长期吸烟酗酒会严重损伤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功能;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整体代谢和胃肠的自我修复能力。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卫生和合理性。避免食用零食过多,尤其是高糖、高盐、刺激性的零食。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如是否出现呕吐、消瘦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
2.老年人
老年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要更加关注营养状况,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需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使用,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要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胃黏膜造成进一步损伤,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3.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因为寒冷刺激加重胃不舒服的症状。如果正在服用避孕药等药物,要了解药物对胃黏膜的影响,必要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出现胃不舒服症状时,应及时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情,采取合适的非药物或药物(仅需说明药物名称)等综合措施进行管理,同时根据自身年龄、性别等特点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等,以缓解不适症状,促进胃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