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病因与神经精神因素、搔抓摩擦等有关,如长期精神紧张、反复搔抓。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剧痒,初期丘疹后融合成苔藓样变,好发于多处部位。诊断依据典型症状,不典型需与慢性湿疹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避免刺激、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有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及口服抗组胺药等,还有光疗物理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选温和药物防不良反应,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谨慎用药,老年人注意皮肤保湿及药物相互作用。
一、神经性皮炎的定义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搔抓及慢性摩擦等有关。
二、神经性皮炎的病因
1.神经精神因素:这是重要的发病基础。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影响皮肤的生理调节,从而诱发或加重病情。例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或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的人群,神经性皮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搔抓与摩擦:反复搔抓、摩擦皮肤是促使神经性皮炎发生的重要外部因素。搔抓可损伤皮肤,使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形成,皮肤逐渐出现苔藓样变。像衣领对颈部皮肤的长期摩擦,佩戴首饰对局部皮肤的刺激等,都可能诱发该病。
3.其他因素:内分泌失调、胃肠道功能障碍、局部刺激(如化学物质、毛织品等接触皮肤)、饮食因素(如饮酒、食用辛辣食物等),也可能对神经性皮炎的发病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内分泌失调时,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可能影响皮肤代谢,增加发病风险。
三、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尤其在夜间或情绪波动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
2.皮损特点:初期多为局部皮肤瘙痒,搔抓后出现针头至米粒大小的扁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坚实而有光泽,淡红、正常肤色或褐黄色。随着病情进展,丘疹逐渐融合成片,形成苔藓样变,皮纹加深、皮嵴隆起,皮损边界清楚,表面常覆有少量鳞屑。好发于颈部、项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
四、神经性皮炎的诊断
1.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阵发性瘙痒及苔藓样变的皮损,结合好发部位,一般不难诊断。
2.对于不典型病例,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慢性湿疹:常有急性湿疹病史,皮损多形性,边界不清,渗出倾向明显。
扁平苔藓:皮损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可见Wickham纹,瘙痒剧烈,组织病理有特征性改变。
银屑病:皮损为红斑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
五、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避免搔抓、摩擦等各种刺激,尽量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局部摩擦。调整生活节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打断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对病情恢复十分关键。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具有抗炎、止痒作用,根据皮损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强度的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头面部、颈部及皮肤褶皱部位,可避免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系统药物:瘙痒剧烈影响睡眠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以缓解瘙痒症状。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
3.物理治疗:如光疗,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可改善皮损,调节免疫功能,适用于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外用药物时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以防出现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同时,家长要注意看护,避免儿童搔抓皮损,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减少搔抓行为。因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使用口服药物,以免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外用药物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孕妇用药更需谨慎,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哺乳期妇女用药,部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干燥,皮脂腺、汗腺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神经性皮炎的治疗外,还需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温和的保湿护肤品,以减轻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促进皮肤屏障功能恢复。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