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是什么病
帕金森氏症又称帕金森病,是常见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有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病因包括遗传、环境、神经系统老化等因素。诊断靠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治疗手段有药物、手术、康复和心理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生活方式上建议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证休息、做好心理调节。
一、帕金森氏症的定义
帕金森氏症又称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特征性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还会伴有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
二、病因
1.遗传因素:约10%的患者有家族史,遗传易感性可使患病几率增加,但并非一定会发病。
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或某些工业化学品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3.神经系统老化:帕金森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会渐进性退变。
4.其他因素:如头部外伤、脑血管疾病等也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
三、症状
1.运动症状
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
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表现为手指精细动作如解纽扣、系鞋带等困难,逐渐发展成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迟钝。
肌强直: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高,且呈一致性,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称为“铅管样强直”;若伴有震颤,则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称为“齿轮样强直”。
姿势平衡障碍:在疾病中晚期出现,表现为姿势反射消失,患者不易维持身体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
2.非运动症状
感觉障碍:早期可出现嗅觉减退,疾病中晚期常有肢体麻木、疼痛。
睡眠障碍:失眠是常见症状之一,包括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也较为多见。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便秘、多汗、脂溢性皮炎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精神障碍:近半数患者伴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晚期可出现认知障碍甚至痴呆。
四、诊断
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目前尚无诊断帕金森病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多巴胺转运体(DAT)功能显像等,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及早期诊断。
五、治疗
1.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药物有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等。药物治疗应遵循“剂量滴定”“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原则,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
2.手术治疗:主要有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手术可以明显改善运动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一般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出现严重运动并发症时考虑。
3.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如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
4.心理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治疗信心,提高心理应对能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较差,在药物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跌倒风险高,在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跌倒,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
2.儿童:帕金森病在儿童中极为罕见。若儿童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应首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用药需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
3.孕妇:目前关于帕金森病药物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研究较少,孕妇用药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若孕妇患有帕金森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
4.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帕金森病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七、生活方式建议
1.饮食: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有助于预防便秘;适量摄入蛋白质,但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左旋多巴的吸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运动: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增强体质。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3.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
4.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