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后遗症有哪些
颅脑损伤后遗症多样,认知功能障碍有记忆障碍(50%-75%中、重度患者有不同程度记忆障碍,与海马损伤有关,儿童和老年人表现有差异)、注意力不集中(因颅脑损伤破坏注意力网络结构和功能连接,长期从事高度注意力要求工作者受影响更大);运动功能障碍有肢体瘫痪(损伤部位程度不同致单瘫等,儿童恢复潜力大,老年人恢复难且易并发其他问题)、协调障碍(因破坏小脑等结构间协调机制,经常锻炼者受影响更大);神经精神症状有情绪障碍(发生率30%-50%,与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儿童和老年人表现不同)、人格改变(与额叶损伤密切相关,既往有精神疾病病史者更复杂);其他后遗症有头痛(发生率高,性质多样,儿童和老年人表现不同)、癫痫(中、重度患者发生率10%-20%,由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需关注儿童和老年人癫痫迹象)。
记忆障碍:是颅脑损伤常见后遗症之一,可表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受损。例如,患者可能难以记住刚发生的事情(瞬时记忆)、最近几天内的经历(短时记忆)或以往的重要事件(长时记忆)。研究表明,约50%-75%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障碍,其发生机制与大脑海马等与记忆相关脑区的损伤有关,海马受损会影响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颅脑损伤后记忆障碍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尚不完善,其记忆表现与正常发育阶段的偏离可能不被及时察觉;而老年人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衰退基础,颅脑损伤后记忆障碍可能加重原有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将注意力持续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容易受外界干扰。在学习或工作中表现为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任务,导致效率低下。注意力网络包括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等子网络,颅脑损伤可能破坏这些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连接,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性别方面,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男女在颅脑损伤后注意力不集中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显著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高度注意力要求工作的人群,颅脑损伤后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对其职业功能恢复影响更大。
运动功能障碍
肢体瘫痪: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出现单瘫、偏瘫或截瘫等。例如,额叶运动区损伤可能导致对侧肢体的运动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轻度损伤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内逐渐恢复部分运动功能,而重度损伤可能遗留永久性瘫痪。儿童颅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潜力相对较大,因为儿童的神经可塑性较强,但需要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老年人由于神经再生能力较弱,肢体瘫痪后的恢复相对困难,且容易并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
协调障碍:表现为动作不协调,如走路不稳、持物不准等。协调功能依赖于小脑、基底节等脑区与脊髓、外周神经的协同作用,颅脑损伤破坏这些结构间的协调机制可导致协调障碍。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颅脑损伤后协调障碍可能对其日常活动和运动能力影响更大,需要更专业的康复训练来恢复协调功能。
神经精神症状
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焦虑等。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焦虑则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恐惧等。研究发现,颅脑损伤后情绪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约30%-5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或焦虑症状。其发生与脑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失衡有关。年龄对情绪障碍有影响,儿童颅脑损伤后情绪障碍可能被家长忽视,因为儿童的情绪表达相对较隐晦;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理脆弱性,颅脑损伤后情绪障碍可能加重,且由于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可能相对简化,情绪障碍的康复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人格改变:患者性格、行为等方面出现明显变化,如变得暴躁、冷漠、易激惹等。人格改变与额叶等脑区的损伤密切相关,额叶是人格调节的重要脑区。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颅脑损伤后人格改变可能更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原发病史和颅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改变进行评估和干预。
其他后遗症
头痛:是颅脑损伤常见后遗症之一,发生率较高。头痛的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颅内压变化、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神经受损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头痛的表现和感受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难以准确描述头痛的性质和部位,更多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等;老年人头痛可能与其他慢性疾病导致的头部不适相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癫痫:颅脑损伤后晚期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发生率因损伤严重程度而异,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癫痫发生率约为10%-20%。癫痫发作是由于颅脑损伤导致脑内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可表现为全身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等不同类型。对于有颅脑损伤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癫痫发作的迹象,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