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什么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有纯运动性轻偏瘫(一侧面、上肢及下肢无力,中老年人及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者易出现,因影响皮质脊髓束)、纯感觉性卒中(一侧身体感觉异常,常见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因病变累及丘脑等感觉传导部位)、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一侧肢体无力伴共济失调,常见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因病变累及皮质脊髓束和脊髓小脑束等)、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构音不清伴一侧手笨拙,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因病变累及脑桥基底部相关区域)等常见症状;老年人患腔隙性脑梗塞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及时就医检查,家属要助其控压;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压、调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要严控血糖、监测血脂,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一、腔隙性脑梗塞的常见症状
(一)纯运动性轻偏瘫
1.表现: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发生,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或语言障碍等。这种无力通常是比较对称的,比如患者可能感觉一侧的胳膊和腿都使不上劲,但意识清楚,能正常交流。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尤其是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因为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部小血管病变,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进而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症状。
2.机制:主要是由于腔隙性脑梗塞影响了皮质脊髓束,该束负责传导运动信号,当脑部小血管闭塞后,相应区域的神经功能受损,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但因为病变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单纯的运动无力。
(二)纯感觉性卒中
1.表现:表现为一侧身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可累及面部、上肢和下肢。感觉障碍可以是偏身的,患者能清楚描述自身的感觉变化,比如觉得半边身子像是戴了手套或袜子一样的感觉异常。在性别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同样常见于有高血压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内皮受损,易引发小血管病变,从而出现纯感觉性卒中症状。
2.机制:是因为病变累及了丘脑等感觉传导相关的部位,丘脑是感觉信息传导的重要中继站,当腔隙性脑梗塞影响到丘脑区域的小血管时,感觉传导通路受阻,导致相应身体部位出现感觉异常。
(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1.表现:一侧肢体无力伴有共济失调,如行走时步态不稳、肢体动作不协调等。无力和共济失调可同时存在,比如患者一侧肢体无力的同时,拿东西时手部颤抖、动作不准确。常见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病史较长的人群,长期高血压导致脑部小血管病变,影响了运动和共济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
2.机制:病变同时累及了皮质脊髓束和脊髓小脑束等,皮质脊髓束受损导致运动无力,脊髓小脑束受损影响了肢体的共济协调功能,两者共同作用表现为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四)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1.表现:主要表现为构音不清,说话含糊不清,同时伴有一侧手的笨拙,如拿东西不稳、书写困难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长期高血压使脑部小血管发生病变,影响了与语言运动和手部精细运动相关的神经区域。
2.机制:病变累及了脑桥基底部等区域,脑桥基底部有与语言运动中枢和手部运动中枢相关的神经纤维,当小血管闭塞后,这些区域的神经功能受损,导致构音障碍和手笨拙的表现。
二、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1.特点: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比如有的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肢体轻度无力,而不认为是严重的脑部疾病。
2.注意事项:老年人若出现上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储备功能下降,腔隙性脑梗塞可能会逐渐进展。家属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帮助其定期监测血压等指标,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以降低腔隙性脑梗塞的复发风险。
(二)有基础病史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1.高血压患者
特点: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部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动脉硬化等,增加小血管闭塞的概率,从而更容易出现腔隙性脑梗塞相关症状。
注意事项:这类人群要严格控制血压,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如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等。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以减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和复发风险。
2.糖尿病患者
特点: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影响脑部小血管的正常功能,使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增加,且症状可能相对复杂或不典型。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同时,要注意监测血脂等指标,因为糖尿病常伴有脂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在出现腔隙性脑梗塞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全面评估病情,制定综合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