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做什么检查
脑梗塞的检查包括影像学、脑血管及血液检查。头颅CT可初步筛查但早期及部分部位病变可能不清晰,头颅MRI对脑梗塞诊断更敏感特异且能更早显示病灶;脑血管造影是“金标准”但有创,经颅多普勒超声简便无创可辅助评估;血液检查中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等,凝血功能检查可发现凝血异常与脑梗塞关系,血糖血脂检查可评估脑梗塞风险及监测基础病患者病情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是脑梗塞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发病后即刻进行头颅CT检查,可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病变,多数脑梗塞患者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能快速明确诊断,但对于早期(发病6小时内)的脑梗塞,尤其是脑干、小脑部位的病变,可能显示不清晰。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脑梗塞患者头颅CT表现基本遵循一般规律,但老年患者可能合并脑萎缩等基础病变,会对病灶观察产生一定影响;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脑梗塞患者,头颅CT表现与其他病因导致的脑梗塞在急性期可能无明显差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头颅CT检查时需关注是否存在与基础病相关的脑血管病变表现。
2.头颅MRI:对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头颅CT,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发现梗死灶,尤其是脑干、小脑梗死以及小的梗死灶,能更早、更清晰地显示病灶。对于早期脑梗塞(超急性期)的诊断价值更高,可发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还能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更早地检测到缺血半暗带,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在年龄因素上,不同年龄段患者头颅MRI表现的差异主要在于正常脑组织的生理性改变,老年患者可能有脑实质的轻微萎缩等,但不影响脑梗塞病灶的观察;生活方式相关的脑梗塞患者,头颅MRI表现与非生活方式相关的脑梗塞在病灶特征上无本质区别;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头颅MRI可更细致地评估脑血管及脑实质受基础病影响的情况。
二、脑血管检查
1.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动脉瘤、血管畸形等情况。对于考虑为脑血管原因导致的脑梗塞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怀疑有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情况时,DSA检查具有重要意义。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血管痉挛、对比剂过敏等。年龄较大的患者进行DSA检查时,需更密切关注心、肝、肾功能等基础状况;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在检查前后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压血糖等;有基础病史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进行DSA检查需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评估脑血管的通畅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脑梗塞的筛查、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有一定帮助。操作简便、无创。在不同年龄人群中,TCD表现会因脑血管的生理状态不同而有差异,老年患者脑血管弹性下降,可能出现血流速度等指标的改变;生活方式影响的脑梗塞患者,TCD可辅助评估其脑血管受生活方式影响的程度;有基础病史的患者,TCD能为了解脑血管功能状态提供参考。
三、血液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脑梗塞患者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合并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年龄较小的患者血常规异常需警惕是否存在先天性血液系统疾病等可能导致脑梗塞的病因;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血常规可能有生理性波动,但一般不影响脑梗塞的诊断;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血常规若有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是否与脑梗塞相关;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血常规异常可能提示基础病的活动情况等。
2.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脑梗塞,如高凝状态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凝血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有一定变化,需注意与病理性凝血功能异常鉴别;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凝血功能会有生理性改变,进行脑梗塞相关检查时需考虑这些因素;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凝血功能可能因不良生活习惯受到影响;有基础病史如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对评估病情及脑梗塞发生风险有重要意义。
3.血糖、血脂检查:血糖升高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塞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糖、血脂的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儿童及青少年的血脂标准与成人不同;性别因素对血脂水平有一定影响,女性在绝经前血脂水平一般低于男性;生活方式中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明显影响血糖、血脂水平,在脑梗塞相关检查中需关注患者的血糖、血脂情况以评估风险;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血糖、血脂检查是监测病情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