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膜炎是什么病呢
流行性脑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冬春季节常见,儿童和青少年易感。其病因是脑膜炎奈瑟菌侵入人体,发病机制与病菌释放的内毒素有关。临床表现分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和针对暴发型的特殊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感染流脑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流脑疫苗是有效预防方法。
一、流行性脑膜炎的定义
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该病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冬春季节较为常见,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脑膜炎奈瑟菌有A、B、C等13个血清群,我国以A群为主,但近年来C群有增多趋势。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菌侵入呼吸道后,可在鼻咽部繁殖成为带菌状态或产生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病菌可进一步侵入血流,形成菌血症或败血症,最终侵犯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
2.发病机制:病菌释放的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管壁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同时还可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使全身小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出现感染性休克和DIC等严重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
1.普通型:最常见,可分为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和恢复期。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咽痛、流涕等;败血症期患者突发高热、寒战,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皮肤黏膜可出现瘀点、瘀斑;脑膜炎期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恢复期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症状逐渐好转。
2.暴发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可分为休克型、脑膜脑炎型和混合型。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短期内出现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融合成片,同时伴有循环衰竭;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如惊厥、昏迷等,严重者可发生脑疝;混合型则同时具备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表现。
3.轻型:病情较轻,体温一般在38℃左右,可有轻微头痛、呕吐等症状,皮肤瘀点较少,无意识障碍,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痊愈。
4.慢性败血症型:少见,病程可迁延数月,表现为间歇性发热、瘀点、关节痛等,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四、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季节,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高度怀疑流脑。
2.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如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可通过瘀点、瘀斑涂片或血、脑脊液培养找到病原菌。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意识、瞳孔等。
2.病原治疗:尽早应用敏感且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3.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惊厥者可给予镇静剂;颅内压升高者可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4.暴发型流脑的治疗:休克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脑膜脑炎型应减轻脑水肿,防治脑疝,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是流脑的高发人群。家长应注意孩子的保暖,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孩子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低龄儿童,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降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感染流脑后病情往往较重,预后较差。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和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感染流脑后,不仅自身健康受到威胁,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密切观察胎儿的情况。在孕期要注意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
七、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并及时隔离治疗,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佩戴口罩。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有效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儿童应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对于密切接触者,可给予药物预防,如磺胺类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