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如何康复治疗
脑梗塞患者康复需先全面评估,包括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有良肢位摆放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中期有运动再学习训练和物理因子治疗,后期有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康复治疗要注意安全第一、个性化治疗、长期坚持。
脑梗塞患者康复需先全面评估,包括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有良肢位摆放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中期有运动再学习训练和物理因子治疗,后期有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康复治疗要注意安全第一、个性化治疗、长期坚持。
一、康复评估
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如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意识、面瘫、言语、肢体运动等多方面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还需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如Brunnstrom分期,了解患者肢体运动恢复所处阶段;同时要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常用巴氏指数(BI)量表,判断患者在进食、穿衣、洗漱、如厕等日常活动方面的自理能力,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其评估结果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可能更明显。
二、康复治疗方法
(一)早期康复
1.良肢位摆放:发病早期就应注意良肢位的摆放,对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非常重要。如仰卧位时,头部垫枕头,不宜过高,患侧肩部下方垫一个薄枕,使肩部前伸,患侧上肢伸展,手掌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部下方垫枕,使髋关节微内收,患侧下肢膝关节、髋关节下方垫薄枕,保持膝关节微屈。不同年龄患者摆放良肢位时需注意力度和舒适度,老年患者骨骼肌肉相对脆弱,操作时要轻柔;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避免局部受压过重导致皮肤问题。
2.关节活动度训练: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各个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每个关节进行屈曲、伸展、内收、外展等方向的活动,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对于不同性别患者,在力量允许范围内进行合适强度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女性力量相对较弱,活动度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活动度训练时要避免血压过度波动,可选择在血压相对平稳时进行。
(二)中期康复
1.运动再学习训练:根据运动再学习理论,针对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各个阶段,进行针对性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坐位平衡训练从无支撑坐位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及动态坐位平衡;站位平衡训练从静态站位平衡到动态站位平衡,步行训练则包括摆臂、迈步等训练。不同年龄患者运动再学习训练的进度和强度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要注重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2.物理因子治疗:可采用经颅磁刺激等物理因子治疗方法,经颅磁刺激可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患者,要注意结合其身体状况调整物理因子治疗方案,避免因治疗引起不适。
(三)后期康复
1.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作业活动,如穿衣、洗漱、书写等训练,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手的精细功能。例如进行穿珠子训练提高手的精细动作,进行使用餐具训练提高进食的自理能力。不同性别患者在作业治疗中的表现可能不同,女性患者可能在一些需要精细操作的作业治疗中相对更具优势,但仍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训练;有脑梗塞合并认知障碍病史的患者,作业治疗要结合认知训练同步进行。
2.言语治疗:如果患者存在言语功能障碍,如失语、构音障碍等,需进行言语治疗。包括发音训练、言语理解训练、复述训练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言语治疗方法和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言语治疗要注重发音和语言理解的基础训练,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认知和记忆情况,调整治疗内容和方式。
三、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尤其是在进行站立、步行等训练时,要有专人保护,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对于有平衡障碍的患者,使用辅助器具时要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2.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疾病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避免千篇一律的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例如年轻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避免训练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3.长期坚持:脑梗塞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和家属要树立长期康复的意识,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即使患者症状有所改善,也不能中断康复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