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是胃黏膜异常脱入十二指肠球部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解剖因素、生活方式等有关,有腹痛、恶心呕吐、出血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胃镜、X线钡餐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少数可能复发或出现并发症。
一、胃黏膜脱垂的定义
胃黏膜脱垂是指胃黏膜异常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二、发病机制
1.解剖因素相关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与胃壁连接相对紧密,但当胃窦部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胃黏膜皱襞增粗肥大等解剖结构异常时,胃黏膜更容易受胃蠕动的影响而脱入十二指肠。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胃窦部黏膜下组织的病理改变,使得胃黏膜的稳定性降低。
胃蠕动功能的异常也与发病相关。若胃蠕动过强,会促使胃黏膜向十二指肠方向移动,增加胃黏膜脱垂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人群胃蠕动功能有所差异,老年人胃蠕动功能相对较弱,但也有部分老年人因其他因素导致胃蠕动异常而发病;中青年人群若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胃功能,也可能出现胃蠕动异常情况。
2.其他因素影响
某些生活方式因素可能诱发胃黏膜脱垂,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会刺激胃黏膜及胃的运动功能,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状态和胃的蠕动节律,从而增加胃黏膜脱垂的发病几率。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吸烟饮酒人群中胃黏膜脱垂的患病率高于不吸烟不饮酒人群。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多数患者有腹痛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烧灼痛等。疼痛的发作与体位有一定关系,例如右侧卧位时疼痛易发作,这是因为右侧卧位可能更有利于胃黏膜向十二指肠球部脱垂,刺激局部神经引起疼痛。不同年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够准确,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年患者则能较清晰描述疼痛特点。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这是由于胃黏膜脱垂影响了胃的正常排空功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起。
出血:少数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出血原因是脱垂的胃黏膜受到十二指肠球部的摩擦、刺激,导致局部黏膜糜烂、溃疡而引起出血。不同性别患者出血情况可能无明显差异,但老年患者因机体凝血功能等因素,出血后恢复相对较慢。
2.体征表现
一般腹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压痛部位多不固定。在进行体格检查时,通过触诊等方法可发现上腹部的轻微异常,但这些体征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胃黏膜脱垂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脱垂的情况,能清晰看到脱垂的胃黏膜组织脱入十二指肠球部的状态,还可以观察胃内其他情况,如是否存在胃炎、溃疡等并存病变。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操作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儿童患者需选择合适口径的胃镜,操作要更加轻柔。
2.X线钡餐检查
X线钡餐检查也可用于诊断胃黏膜脱垂。在钡餐造影下,可发现脱垂的胃黏膜呈充钡的褶襞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呈现特定的影像表现。但X线钡餐检查的清晰度相对胃镜稍差,对于一些轻度的胃黏膜脱垂可能容易漏诊。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的食物等。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不同年龄人群生活方式调整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家长配合调整饮食和生活作息;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以利于病情恢复。
体位调整:因体位与症状发作相关,患者可采取左侧卧位,避免右侧卧位,以减少胃黏膜脱垂的发作频率。
2.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药物,如存在腹痛症状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依据患者的病情等情况合理选用。
3.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等因素综合判断,例如部分患者可能适合行胃部分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把握。
六、预后情况
1.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经过适当的治疗,如通过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后,多数胃黏膜脱垂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病情得到控制。例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规范使用药物后,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胃黏膜脱垂的状态也可能趋于稳定。不同年龄患者预后略有差异,一般中青年患者恢复相对较快,老年患者若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预后可能相对稍差,但总体多数预后良好。
2.少数患者可能复发或出现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能在治疗后出现病情复发,或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如果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干预。例如出现幽门梗阻时,可能需要再次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缓解梗阻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