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胃肠炎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弯曲菌等通过污染食物等途径感染)和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通过粪-口等途径传播、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因素(食物刺激、食物过敏)、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其他因素(环境因素如腹部受凉、精神心理因素,自身免疫性因素如乳糜泻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胃肠道)。
一、感染因素导致胃肠炎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途径
沙门氏菌:是引起胃肠炎较为常见的细菌之一。通常通过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蛋类、奶类等而感染。例如,食用了被污染的鸡肉,其中的沙门氏菌会在胃肠道内繁殖,引发炎症反应。
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等可导致胃肠炎。其感染途径多为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如受污染的生水、未洗净的蔬菜等。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
弯曲菌:空肠弯曲菌是导致细菌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禽肉、乳制品等感染。弯曲菌进入人体胃肠道后,附着并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
(二)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特点
诺如病毒:是引起非细菌性胃肠炎暴发的主要病原体。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污染的水源、食物(尤其是贝类等水产品)、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诺如病毒感染人体后,在肠道内复制,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导致患者出现呕吐、腹泻、恶心、腹痛等症状,病程一般较短,但传播速度快,在学校、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易暴发流行。
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是导致婴幼儿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体。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玩具等后经手-口传播。轮状病毒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损伤和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患儿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二、非感染因素导致胃肠炎
(一)饮食因素
1.食物刺激
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烈酒等,会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胃肠炎。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的人,胃肠道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胃肠炎。
进食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也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不良影响。过冷的食物可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正常消化功能;过热的食物则可能烫伤胃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受损,引发炎症。
2.食物过敏
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或对海鲜中的特定蛋白质过敏等。当食用过敏食物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胃肠道黏膜出现炎症,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炎症状。例如,乳糖不耐受的人食用牛奶后,由于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等胃肠炎表现。
(二)药物因素
1.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可抑制胃肠道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肠道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肠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糜烂,甚至溃疡,从而引发胃肠炎,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可能导致胃肠炎。长期或广谱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泻等胃肠炎表现。例如,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大幅减少,而条件致病菌如艰难梭菌等可能大量繁殖,引发伪膜性肠炎等严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
(三)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
腹部受凉可引起胃肠道血管收缩,导致胃肠道痉挛,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从而引发胃肠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在季节更替时,气温变化较大,若不注意腹部保暖,容易发生这种情况。
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与胃肠炎的发生有关。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胃肠炎。例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容易出现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炎表现。
2.自身免疫性因素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导致胃肠炎。例如,乳糜泻是一种由于对麸质过敏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摄入含麸质的食物(如小麦、大麦、黑麦等)后,免疫系统会攻击胃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泻、营养不良等胃肠炎相关表现。自身免疫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肠道组织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