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怎么回事
慢性肠炎是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复杂,涉及感染、免疫、饮食、遗传等因素;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症状(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和全身症状(乏力、消瘦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结肠镜、钡剂灌肠);治疗需针对病因并对症支持,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锻炼、定期体检。
一、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等感染肠道后,若未得到彻底治愈,可能转为慢性感染,持续刺激肠道黏膜,引发慢性肠炎。例如,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其中的致病细菌就可能在肠道内长期存活,导致肠道慢性炎症。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等感染肠道后,也可能引起肠道的慢性炎症过程。病毒持续损伤肠道细胞,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进而发展为慢性肠炎。
2.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肠道,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是较为常见的与免疫相关的慢性肠炎类型。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组织,导致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例如,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表现为持续的炎症、溃疡形成等。
3.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过于油腻的食物等,会反复刺激肠道黏膜,增加慢性肠炎的发病风险。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害,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慢性炎症。例如,经常暴饮暴食且偏好辛辣油腻食物的人群,肠道长期受到不良刺激,更容易患上慢性肠炎。
4.遗传因素
某些慢性肠炎具有遗传易感性,如家族中有克罗恩病患者,其亲属患该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肠道免疫功能、肠道黏膜屏障等,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肠道慢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是慢性肠炎常见的症状之一,腹泻程度不一,可为间歇性发作,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例如,有些患者每天腹泻3-5次,大便不成形。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可不固定,常在进食后或受凉后加重。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的不适感,如饱胀感等。
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患者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等情况。
2.全身症状
病情较长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长期肠道炎症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以及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所致。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等情况,这与肠道慢性失血或营养缺乏有关。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诱因等。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既往感染史、家族病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初步判断慢性肠炎的可能病因有重要意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的习惯,是否有过肠道感染的病史等。
2.体格检查
进行腹部查体,了解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情况,以及腹部是否有包块等异常体征。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肠道炎症的大致范围和严重程度。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等,有助于判断肠道是否存在炎症、出血等情况。例如,粪便中发现较多白细胞提示肠道可能有炎症反应。
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贫血及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等是否升高,帮助判断全身炎症状态。如果血常规中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C反应蛋白升高则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
4.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例如,通过结肠镜可以清晰看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的弥漫性溃疡等表现。
钡剂灌肠检查:对于一些不适合做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采用钡剂灌肠检查,通过X线检查观察肠道的形态、蠕动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肠道的病变,但相对结肠镜检查,其对病变的观察清晰度稍逊。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的慢性肠炎,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但需注意合理用药。对于免疫因素相关的慢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等进行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缓解症状;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确保食物的新鲜和清洁,尽量少吃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肠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慢性肠炎的发病风险。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定期体检: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道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