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怎么回事
痤疮是常见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反应、遗传及饮食、心理等其他因素有关,有非炎症性和炎症性等皮损类型,好发于面部等部位,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治疗包括一般、药物、物理治疗,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等。
发病原因
皮脂分泌过多: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或雄、雌激素水平失衡,可使皮脂腺增大及皮脂分泌增加,皮脂为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基础。例如,研究发现青春期人群由于内分泌变化,皮脂分泌量明显多于儿童期。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会造成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阻塞,影响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的正常排出,形成微粉刺。
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后者使皮脂排泌受阻,当皮脂、角质栓等堆积在毛囊口时即形成粉刺。此外,该菌还可产生一些低分子多肽,趋化中性粒细胞,后者产生的水解酶可使毛囊壁损伤甚至破裂,毛囊内容物溢入周围真皮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出现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等。
炎症反应:痤疮丙酸杆菌等引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痤疮的发病过程,炎症介质等会导致毛囊壁破裂、内容物进入周围组织,加重炎症,形成更明显的皮损表现。
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也是痤疮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痤疮患者,个体患痤疮的可能性会增加。例如,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痤疮的发病相关,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占痤疮发病原因的30%-80%左右。
其他因素:饮食(如高糖、高脂饮食)、心理压力、某些药物(如雄激素、糖皮质激素等)、环境因素(如高温、高湿度环境)等也可能影响痤疮的发生发展。比如,长期高糖饮食会使血糖升高,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增高,进而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脂,加重痤疮。
临床表现
皮损类型:
非炎症性皮损:包括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和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白头粉刺为针尖大小的灰白色丘疹,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是开口于毛囊口的小黑点,略高于皮肤表面,可挤出脂栓。
炎症性皮损:
丘疹:多为红色小丘疹,直径1-5mm左右,是毛囊皮脂腺炎症初期表现。
脓疱:大小不一的脓疱,内有白色或黄白色脓液,多由丘疹发展而来。
结节:大小不等的结节,位于皮肤深层,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质地较硬,可隆起于皮肤表面或仅能触及。
囊肿:大小不等的囊性损害,内含有混浊的脓性或血性分泌物,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
好发部位:痤疮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前额、双颊、颏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年龄与性别差异:痤疮多见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青春期前儿童少见,但也有报道显示婴儿期可能出现新生儿痤疮等特殊类型。男性一般痤疮症状相对较重,女性痤疮可能与月经周期等内分泌变化相关,部分女性在月经前痤疮会加重。
不同人群痤疮特点及应对
儿童痤疮:新生儿痤疮多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可能与母体雄激素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有关,一般数周内可自行消退,无需特殊治疗,但要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婴儿期痤疮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观察皮损情况,一般也多可自行缓解。儿童期痤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因素有关,若病情较重需及时就医评估。
成年女性痤疮: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痤疮,在月经前雄激素相对升高,可导致痤疮加重,此时除了常规皮肤护理外,需关注内分泌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内分泌相关检查。对于有避孕需求的女性,可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部分口服避孕药可能对痤疮有一定改善作用,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成年男性痤疮:成年男性痤疮往往与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皮脂分泌旺盛等因素相关,在治疗上除了针对皮肤的一般护理外,若病情较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一些抗雄激素等药物,但需权衡药物的利弊。
治疗与预防原则
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清洁皮肤,用温和的洁面产品,但不宜过度清洁,以免破坏皮肤屏障。避免用手挤压、搔抓皮损,以免引起感染和瘢痕形成。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高糖、高脂饮食,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轻心理压力等。
药物治疗:根据痤疮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药物,例如外用药物有维A酸类(如阿达帕林凝胶)、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类(如克林霉素凝胶)等;口服药物有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异维A酸、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患者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物理治疗:如光动力治疗适用于中重度痤疮,红蓝光治疗对轻中度炎症性痤疮有一定疗效,还有激光治疗等方法,可根据病情选择。
预防: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保持皮肤清洁但不过度清洁,避免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度等不利于皮肤健康的环境中,对于有痤疮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提前关注皮肤健康状况,早期做好预防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