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糜烂性胃炎的成因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儿童和老人、有不良生活方式及胃肠道病史者感染风险高)、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糖皮质激素影响胃黏膜血液循环和细胞更新,老人及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受影响大)、酒精刺激(破坏胃黏膜屏障,酗酒、有相关病史人群及老人、年轻人易受损伤)、应激因素(严重应激状态致胃黏膜糜烂出血,老人和儿童耐受性差风险高)、胆汁反流(含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削弱胃黏膜屏障,胃部手术人群、老人及有胆囊疾病者易出现),同时针对儿童、老人、特殊病史人群、长期饮酒和服用NSAIDs人群给出了预防和应对的温馨提示。
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糜烂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细菌可以在胃内的酸性环境中生存,它会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和黏液底层,通过产生尿素酶、空泡毒素等物质,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研究表明,在糜烂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年龄上,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但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后发展为糜烂性胃炎的风险可能更高。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共用餐具、不注意饮食卫生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会增加。有胃肠道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容易引发糜烂性胃炎。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它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受损,从而引发糜烂性胃炎。长期或大剂量使用NSAIDs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胃黏膜本身的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NSAIDs后发生糜烂性胃炎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2.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细胞更新,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进而导致胃黏膜糜烂。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使用时间较长或剂量较大时,对胃黏膜的损伤风险会提高。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较差的患者,以及本身有胃炎、胃溃疡病史的人群,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要更加谨慎。
三、酒精刺激
酒精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饮酒量越大、饮酒频率越高,对胃黏膜的损伤越严重。长期酗酒的人群,发生糜烂性胃炎的概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偶尔饮酒者。年轻人可能因社交活动频繁而大量饮酒,老年人的胃黏膜对酒精的耐受性更低,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引发胃黏膜损伤。有胃炎、胃溃疡等病史的人群,酒精刺激更容易导致病情加重,引发糜烂性胃炎。
四、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黏液分泌减少,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不足,屏障功能损坏,同时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在遭受严重应激事件时都可能发生糜烂性胃炎,但老年人和儿童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应激的耐受性较差,发生糜烂性胃炎的风险可能更高。
五、胆汁反流
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等原因,可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其中的胆盐、磷脂酶A和胰酶等会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这种情况在做过胃部手术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年龄因素可能影响身体的恢复能力和对胆汁反流的耐受性,老年人可能恢复较慢,更容易出现糜烂性胃炎。有胆囊疾病的患者,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能异常,也会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进而引发糜烂性胃炎。
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的胃黏膜较为娇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应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需用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2.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修复能力减弱。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大量饮酒和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如果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3.特殊病史人群:有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在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时,要提前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4.长期饮酒和服用NSAIDs人群:这类人群要尽量减少饮酒量和NSAIDs的使用剂量和时间。如果无法避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黏膜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