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损伤的症状有哪些
脑干损伤会引发多方面的异常表现,包括意识障碍,轻度可嗜睡,中度为昏睡,重度呈深度昏迷;瞳孔变化有大小改变及对光反射异常,中脑损伤常致瞳孔不等大等,脑桥损伤多现双侧瞳孔缩小;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球固定等;肢体运动及反射异常包括交叉性瘫痪、肌张力改变、反射异常等;生命体征紊乱有呼吸功能障碍(如潮式呼吸等)、循环功能障碍(血压心率异常)、体温调节障碍(中枢性高热或体温不升),且不同年龄人群因神经系统发育等差异,各表现有不同特点及影响。
一、意识障碍
脑干是人体意识维持的重要结构,脑干损伤后常见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度脑干损伤可能表现为嗜睡,患者可被唤醒,能配合简单指令,但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入睡;中度损伤可出现昏睡,需强烈刺激才能唤醒;重度脑干损伤则呈深度昏迷状态,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不同年龄人群脑干损伤后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因个体神经系统发育程度等有所差异,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更需结合其年龄特点细致观察,比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对外界反应明显减弱等情况。
二、瞳孔变化
1.瞳孔大小改变
中脑损伤常引起瞳孔改变,常见瞳孔不等大,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这是因为中脑动眼神经核团受损。例如,当一侧动眼神经的神经纤维受损时,该侧瞳孔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导致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动眼神经等结构相对脆弱,脑干损伤时瞳孔变化可能更易出现异常且需更谨慎评估。
双侧瞳孔缩小也是脑干损伤的表现之一,多见于脑桥损伤,这是因为脑桥内存在调节瞳孔大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损伤后导致瞳孔缩小。
2.瞳孔对光反射异常
无论瞳孔大小如何改变,脑干损伤时往往伴随瞳孔对光反射的异常。例如,若一侧瞳孔散大,同时对光反射消失,提示该侧动眼神经损伤严重;而双侧瞳孔对光反射均迟钝或消失,则提示脑干损伤累及了双侧的相关神经传导通路。
三、眼球运动障碍
脑干内有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及传导束,脑干损伤会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常见的有眼球固定,双眼不能向某一方向转动,这是因为眼球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分别由脑干内的相关神经核团及传导束调控,损伤后眼球运动的神经冲动传导受阻。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眼球运动功能尚在发展,脑干损伤导致的眼球运动障碍可能影响其视觉发育等,需要特别关注。比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注视物体能力差等情况,是由于眼球运动障碍影响了视觉刺激的正常接收。
四、肢体运动及反射异常
1.肢体瘫痪
脑干损伤可引起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的颅神经麻痹和对侧的肢体瘫痪。例如,中脑腹侧受损时,可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偏瘫。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脑干损伤导致的肢体瘫痪影响其运动发育,如婴幼儿可能影响翻身、坐立、行走等运动功能的发展,需要早期进行康复评估和干预。
2.肌张力改变
脑干损伤后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常见于痉挛性瘫痪,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对脊髓的抑制作用减弱;肌张力降低则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脊髓失去上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年龄较小的儿童脑干损伤后肌张力异常可能影响其肌肉的正常发育和运动模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
3.反射异常
病理反射可出现,如巴氏征等。同时,脑干损伤还会导致深浅反射改变,例如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等脑干相关反射减弱或消失。对于儿童来说,脑干相关反射的检查对于评估脑干功能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反射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的重要体现,反射异常提示脑干可能存在损伤。
五、生命体征紊乱
1.呼吸功能障碍
脑干是呼吸中枢所在部位,脑干损伤可导致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改变。常见的有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呼吸暂停等。潮式呼吸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抽泣样呼吸是表现为不规则的、间断的、抽泣样的呼吸动作;呼吸暂停则是呼吸节律完全紊乱,呼吸停止一段时间。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呼吸中枢相对更脆弱,脑干损伤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可能更危急,需要立即进行呼吸支持等抢救措施。
2.循环功能障碍
脑干损伤还可影响心血管中枢,导致血压、心率等循环指标异常。可出现血压波动,如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也可出现增快或减慢等情况。年龄因素会影响循环系统对脑干损伤的代偿能力,儿童的循环系统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脑干损伤后循环功能障碍可能更快出现严重后果,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等指标。
3.体温调节障碍
脑干损伤可破坏体温调节中枢的正常功能,导致体温异常。常见的有中枢性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且用一般退热措施效果不佳;也可出现体温不升的情况,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不能有效调节体温。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脑干损伤后体温调节障碍更易出现,需要注意采取合适的保暖或降温措施,以维持患儿的体温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