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脑瘫会引发多种症状,在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有肌肉张力异常(痉挛型肌张力增高、低肌张力型松软)、运动发育迟缓(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均落后);姿势异常包括静态姿势异常(头后仰、剪刀样等)和动态姿势异常(行走步态异常);反射异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拥抱、握持反射等)和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还有其他伴随症状,如约2/3患儿伴智力障碍,部分有语言障碍,约1/31/2合并癫痫发作,不少存在视力障碍,约10%30%伴有听力障碍。总之,脑瘫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症状多样的疾病,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一、运动功能障碍
1.肌肉张力异常
痉挛型脑瘫较为常见,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患儿可能出现肢体僵硬,例如在被动活动患儿肢体时,能感觉到明显的阻力,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肌肉牵张反射亢进所致。在婴儿时期,可能表现为换尿布时双腿不易分开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这种肌肉张力异常会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发育,如正常婴儿34个月时能抬头,而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在该阶段抬头困难。
低肌张力型脑瘫则表现为肌肉松软,患儿肢体活动减少,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可能呈现出蛙位姿势等。这类患儿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例如独坐、站立、行走等大运动发育均延迟。
2.运动发育迟缓
大运动发育迟缓是常见表现。正常婴儿在3个月左右会抬头,45个月会翻身,67个月会独坐,89个月会爬,1岁左右会站立、行走等。而脑瘫患儿可能在相应月龄不能完成这些动作。比如1岁半的脑瘫患儿还不能独自站立,2岁左右仍不能行走等。
精细运动发育也会迟缓,正常婴儿在6个月左右能伸手够物,10个月左右能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体,而脑瘫患儿可能在这些精细动作上明显落后,如到了相应月龄还不能准确地用手指捏取小珠子等。
二、姿势异常
1.静态姿势异常
常见的有头后仰、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姿势等。例如,患儿仰卧位时,头常向后仰,下肢伸直且内收交叉,形如剪刀。这种姿势异常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张力异常及运动控制障碍引起的,与正常婴儿仰卧位时自然的四肢姿势不同。
还可能出现身体偏向一侧的姿势,如侧卧位时身体不能保持正常的对称姿势,而是向一侧倾斜。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失衡,导致身体姿势的异常调整。
2.动态姿势异常
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异常姿势,如行走时呈踮脚尖、足内翻或外翻等步态异常。患儿在尝试行走时,脚部不能正常着地,影响正常的行走功能。这是由于下肢肌肉张力异常以及运动协调障碍导致的,与正常儿童流畅、协调的步态完全不同。
三、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
拥抱反射是新生儿出生时就有的原始反射,正常情况下生后36个月消失。而脑瘫患儿拥抱反射可能延迟消失,生后4个月仍可引出,甚至更晚。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影响了原始反射的正常消退过程。
握持反射也是原始反射之一,正常足月儿生后3个月消失,早产儿生后46个月消失。脑瘫患儿握持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持续到4个月甚至更久,这会影响患儿手部的正常功能发育,如不能正常松开手去抓握物体等。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
当患儿处于危险姿势时,正常儿童会出现保护性反射来调整姿势以避免摔倒。例如,当让正常儿童处于倾斜状态时,会通过肢体的调整来保持平衡。而脑瘫患儿的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不出现,如从卧位向坐位牵拉时,不能很好地出现头部前屈、上肢伸展等保护性动作,增加了患儿发生意外损伤的风险。
四、其他伴随症状
1.智力障碍
约2/3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其中重度智力障碍者较为常见。智力障碍的程度与脑瘫的严重程度往往相关,脑瘫越严重,智力障碍发生的概率越高且程度可能越重。这是因为脑部病变不仅影响运动功能,还会累及大脑的认知、语言等功能区域。
2.语言障碍
部分脑瘫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语言表达困难或失语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及相关神经传导通路,导致患儿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意愿或理解他人的语言。例如,有的患儿只能发出简单的音节,不能进行完整的语句表达。
3.癫痫发作
约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发作,尤其是痉挛型双瘫和偏瘫患儿。癫痫发作的类型多样,如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的脑损伤,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相应的监测和治疗。
4.视力障碍
不少脑瘫患儿存在视力障碍,如斜视、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视野缺损等。这可能是由于脑部病变累及视觉中枢或相关神经传导结构所致。视力障碍会影响患儿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认知,进而影响其运动功能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5.听力障碍
约10%30%的脑瘫患儿伴有听力障碍,多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障碍会影响患儿的语言发育和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因为听力是语言学习和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患儿存在听力障碍,可能会导致其语言发育迟缓、社交能力受限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