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糜烂性胃炎怎么回事
胃糜烂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表现为胃黏膜有糜烂灶,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酒精、应激、不良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等;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包括针对病因、胃黏膜保护、对症治疗;预防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用药、积极应对应激、定期体检
一、胃糜烂性胃炎的定义
胃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糜烂性改变的一种胃部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单个或多个糜烂灶,病变程度相对局限于黏膜层。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导致胃黏膜损伤的病原体,它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引发炎症和糜烂,众多研究表明,约半数以上的胃糜烂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有相关临床研究统计,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发生胃糜烂性胃炎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3.酒精刺激: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酒精的刺激性成分可破坏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引发糜烂性改变,经常大量饮酒者患胃糜烂性胃炎的几率显著增加。
4.应激状态: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情况,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胃黏膜的血流减少,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糜烂,在遭受重大应激事件的患者中,胃糜烂性胃炎的发生率较高。
5.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增加胃糜烂性胃炎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三餐不定时、常吃火锅烧烤等人群,患胃糜烂性胃炎的可能性更大。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等,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无明显规律,与进食的关系也不固定,有的在进食后可稍有缓解,有的则进食后疼痛加重。
2.消化道出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呕血或黑便,这是因为胃黏膜糜烂处的血管受到损伤导致出血,若出血量较少,可能仅表现为黑便,出血量较多时则可出现呕血,严重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
3.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病情较重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胃部不适影响营养的吸收。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糜烂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明确糜烂的部位、范围等,还可以在胃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有其他潜在病变等。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通过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比如尿素呼气试验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好,可用于大规模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为幽门螺杆菌阳性,通常会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进行根除治疗,通过杀灭幽门螺杆菌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但需注意儿童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需谨慎评估,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合适的、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方案。
停用相关药物:对于因药物引起的胃糜烂性胃炎,应尽量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如必须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来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
避免酒精刺激:患者需严格戒酒,让胃黏膜有机会在无酒精刺激的环境下修复。
缓解应激状态:对于因应激导致的胃糜烂性胃炎,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缓解患者的应激状态,为胃黏膜修复创造条件。
2.胃黏膜保护治疗: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这类药物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面的愈合。
3.对症治疗:对于有腹痛症状的患者,若疼痛较明显,可适当使用一些缓解腹痛的药物,但需注意儿童患者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止痛药物;对于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止血等对症处理。
六、预防措施
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做到三餐规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严格限制饮酒量,避免酒精对胃黏膜的持续损伤。
2.合理用药:避免自行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必须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同时采取胃黏膜保护措施。
3.积极应对应激:在面对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情况时,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密切关注胃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胃黏膜损伤问题。
4.定期体检: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或本身有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胃糜烂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