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跟白血病的区别
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引发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因主要是各种病原体感染,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等有相应变化,治疗以抗感染和支持治疗为主;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病因与遗传、物理、化学、病毒感染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贫血、发热、出血、浸润表现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骨髓穿刺有特定表现,治疗以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疾病定义
1.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通常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免疫力低下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等情况)更易罹患,有外伤、手术等病史者若护理不当也可能引发。
2.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病,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有放射性物质暴露史、有某些遗传易感性疾病家族史等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病因差异
1.败血症:主要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可通过皮肤或黏膜创口、呼吸道、泌尿系统等途径侵入血液引发感染;真菌败血症多发生于免疫力极度低下者,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后继发真菌感染等;病毒引发败血症相对少见,但如某些重症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
2.白血病: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遗传综合征患者白血病发病风险明显增高;物理因素如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可损伤造血干细胞,导致基因突变引发白血病;化学因素中长期接触苯、烷化剂等化学物质可增加白血病发病几率;此外,某些病毒感染(如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也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相关。
三、临床表现不同
1.败血症: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可出现低温、寒战等表现,同时伴有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情况相对更突出。
局部表现:不同病原菌感染可能有相应局部表现,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可能有皮肤感染灶、肺部感染时的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泌尿系统感染时的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2.白血病:
贫血:常为首发症状,不同年龄段患者均可能出现,儿童及青少年可能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短等,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
发热:可低热也可高热,低热可无明显诱因,高热多提示有感染,感染部位常见口腔、呼吸道、肛周等。
出血: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是白血病患者严重的致死原因之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儿童颅内出血可能更危急。
浸润表现:白血病细胞浸润不同组织器官可引起相应表现,如浸润骨髓外组织可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相对较为常见且需重视。
四、实验室检查区别
1.血常规:
败血症: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等表现,不同病原体感染时血常规表现有一定差异,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多明显升高,而某些病毒感染导致的败血症白细胞可能正常或降低。
白血病: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降低,外周血中可出现原始及幼稚细胞,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多降低,血小板计数可减少。
2.病原学检查:
败血症: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重要依据,可明确病原菌种类,对于指导抗生素使用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段患者血培养操作及结果判读需遵循相应规范,儿童血培养时要注意无菌操作等细节。
白血病: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通过骨髓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原始及幼稚细胞,结合免疫分型等进一步明确白血病的类型等,不同年龄段骨髓穿刺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骨髓穿刺时需特别注意安抚患儿,确保操作顺利且减少患儿痛苦。
五、治疗原则区别
1.败血症: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不同年龄段患者抗生素的选择及剂量需综合考虑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儿童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用药剂量等。
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加强营养支持等。
2.白血病:
化疗:是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使用不同的化疗药物联合方案诱导缓解、巩固强化等治疗,不同类型白血病化疗方案不同,儿童化疗时要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有合适供体的患者,可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不同年龄段患者移植的适应证、移植前准备及移植后护理等均有不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