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检查具有多方面特征,外观浑浊或呈脓性、静置后可有凝块;压力通常升高,受病情、年龄、病史等因素影响;细胞计数显著增多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同年龄段及有免疫相关病史者表现有差异;生化检查显示蛋白质含量升高、葡萄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部分受基础病史影响;微生物学检查通过涂片可发现病原菌、细菌培养是诊断金标准,受年龄、用药史等影响。此外,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缺陷患者等特殊人群进行脑脊液检查有不同的注意事项。
一、外观
1.浑浊或呈脓性: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外观通常表现为浑浊,严重时呈脓性。这是由于大量细菌感染,导致脑脊液中含有大量的炎性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细菌及坏死组织等,使得脑脊液的透明度降低。这种外观变化不受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只要是化脓性脑膜炎,一般都会出现此典型特征。
2.静置后可有凝块形成:脑脊液中的纤维蛋白原等成分在炎症刺激下增加,静置一段时间后可形成凝块。这也是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的一个常见外观特点,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而与年龄、性别等因素关系不大。
二、压力
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压力通常升高。正常成人脑脊液压力为80180mmHO,儿童为40100mmHO。在化脓性脑膜炎时,由于炎症导致脑膜充血、水肿,脑脊液生成增多以及蛛网膜颗粒吸收减少等原因,使得脑脊液压力升高。压力升高的程度可能因病情轻重而异,一般病情越重,压力升高越明显。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颅骨缝未完全闭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压力升高的表现,但仍会有压力异常。老年人可能由于脑萎缩等原因,压力升高的表现相对不典型。有头部外伤史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病史的患者,其脑脊液压力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综合判断。
三、细胞计数与分类
1.细胞数显著增多:白细胞计数通常可达(100010000)×10/L甚至更高。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发了强烈的炎症反应,机体的免疫系统大量募集白细胞到脑脊液中以对抗病原体。不同年龄段患者细胞数增多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儿童患者细胞数升高更为明显。
2.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在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占90%以上。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重要防线,在化脓性脑膜炎时大量趋化至脑脊液中发挥吞噬和杀菌作用。性别对细胞分类影响不大,但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有免疫缺陷病史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反应可能会受到抑制,细胞分类比例可能不典型。
四、生化检查
1.蛋白质含量升高:正常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成人为0.150.45g/L,儿童为0.20.4g/L。化脓性脑膜炎时,由于血脑屏障破坏,血浆蛋白大量进入脑脊液,同时炎症细胞释放的蛋白质也增加,导致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可达15g/L甚至更高。蛋白质升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年龄、性别对其影响较小,但有肝肾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会因蛋白质代谢异常而使结果的判断更为复杂。
2.葡萄糖含量降低:正常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为血糖的50%80%。化脓性脑膜炎时,细菌大量消耗葡萄糖,同时血脑屏障破坏使葡萄糖转运受限,导致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降低,可低于2.2mmol/L。儿童患者由于基础血糖水平相对较低,葡萄糖降低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其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变化需要结合血糖水平综合判断。
3.氯化物含量降低:正常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mmol/L。在化脓性脑膜炎时,由于脑膜炎症导致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异常,以及呕吐等因素导致电解质丢失,可使脑脊液氯化物含量降低。年龄、性别对此影响不显著,但有呕吐、腹泻等病史的患者,氯化物降低可能更为明显。
五、微生物学检查
1.涂片检查:通过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病原菌,阳性率可达60%90%。不同年龄段常见的病原菌有所不同,新生儿以大肠埃希菌、B组链球菌等为主;婴幼儿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为主;成人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为主。性别对病原菌种类影响不大,但有免疫缺陷病史的患者,可能感染一些机会致病菌。
2.细菌培养:脑脊液细菌培养是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培养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标本采集时间、是否使用过抗生素等。对于有使用抗生素史的患者,培养阳性率可能会降低。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其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进行脑脊液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由于儿童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差,检查前可适当给予安抚措施。同时,儿童病情变化较快,检查结果可能不典型,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身体机能较差,在进行脑脊液检查时需要评估其身体状况,检查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3.孕妇:孕妇进行脑脊液检查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检查后要密切观察孕妇及胎儿的情况。
4.免疫缺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脑脊液检查结果可能不典型,病原菌可能较为特殊,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