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
脑干损伤临床表现多样且受患者年龄等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意识障碍(多立即昏迷,损伤轻恢复可能大,儿童更明显、恢复慢,老人难恢复);瞳孔和眼球运动改变(中脑损伤瞳孔大小不等、脑桥损伤呈针尖样,儿童反应敏感、老人受基础病影响,还可致眼球运动异常,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肢体运动和肌张力异常(可引起肢体瘫痪,锥体束受损是主因,儿童康复需科学指导、老人恢复难且易并发症,肌张力早期降低后期增高,评估需考虑年龄);生命体征紊乱(呼吸、循环、体温调节功能均受影响,儿童耐受性差、老人病情复杂);其他表现如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呃逆等并发症,儿童发生率可能高、老人难止血,临床需对特殊人群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一、意识障碍
脑干损伤后患者多立即出现昏迷,昏迷程度较深且持续时间长。这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受损,无法维持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若损伤较轻,昏迷时间可能相对较短,患者有逐渐恢复意识的可能;而损伤严重者,昏迷可持续数月甚至成为植物生存状态。儿童脑干损伤时,因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且恢复过程可能较成人更为缓慢。老年人由于本身可能存在脑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脑干损伤后意识障碍往往更难恢复,预后也相对较差。
二、瞳孔和眼球运动改变
1.瞳孔变化:脑干不同部位受损会导致不同的瞳孔改变。中脑损伤时,瞳孔可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对光反射消失,有时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脑桥损伤时,瞳孔常极度缩小,呈针尖样,这是因为脑桥内有调节瞳孔的神经核。儿童的瞳孔对损伤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变化更为迅速。老年人若合并有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瞳孔变化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给病情判断带来一定困难。
2.眼球运动障碍:脑干损伤可导致眼球运动异常,如眼球分离、眼球震颤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等与眼球运动相关的神经核或神经纤维受损,会使眼球运动失去协调。例如,动眼神经损伤可导致上睑下垂、眼球外斜等。在不同年龄段,眼球运动障碍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难准确表达眼部不适,需要家长和医生更加细心观察;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眼部肌肉松弛等生理变化,眼球运动障碍的表现可能更为复杂。
三、肢体运动和肌张力异常
1.肢体瘫痪:脑干损伤可引起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可为单侧或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可出现肌力下降,严重时完全不能活动。锥体束受损是导致肢体瘫痪的主要原因。儿童的肢体发育尚未成熟,瘫痪后的康复训练需要更加耐心和科学的指导,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老年人由于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因素,肢体瘫痪后的恢复难度更大,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挛缩等。
2.肌张力改变: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脑干损伤早期,多出现肌张力降低,呈软瘫状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肌张力的变化反映了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和恢复情况。在评估肌张力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儿童的肌张力正常范围与成人有所不同,判断时需要参考相应的儿童发育标准;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和弹性下降,肌张力的改变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同样会影响肢体的活动功能。
四、生命体征紊乱
1.呼吸功能紊乱:脑干是呼吸中枢所在部位,损伤后可导致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改变。常见的呼吸异常包括呼吸浅快、呼吸深慢、呼吸节律不齐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暂停。儿童的呼吸功能相对较弱,脑干损伤后呼吸功能紊乱可能更为严重,需要密切监测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呼吸支持。老年人由于肺功能减退,呼吸储备能力下降,呼吸功能紊乱对机体的影响更大,预后也更差。
2.循环功能紊乱:可出现血压波动、心率变化等。损伤早期,血压可升高,心率减慢;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表现。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循环功能紊乱的耐受性较差,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脑干损伤后的循环功能紊乱会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增加。
3.体温调节障碍:脑干损伤可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异常。患者可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高热可能是由于交感神经功能受损,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所致;体温不升则可能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如成人完善,脑干损伤后体温更容易出现波动;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率降低,对体温变化的反应可能不敏感,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节。
五、其他表现
脑干损伤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呃逆等症状。消化道出血是由于脑干损伤后应激性溃疡所致,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顽固性呃逆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或迷走神经受刺激有关。对于这些并发症,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儿童由于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且病情进展可能较快;老年人由于胃肠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消化道出血后更难止血,预后也较差。在临床护理中,对于有脑干损伤风险的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者等,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临床表现,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