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s肠易激综合征是什么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涉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调等机制,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采用罗马IV诊断标准,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心理调节、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并考虑不同人群特点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1.肠道动力异常:部分IBS患者存在肠道动力的改变,如结肠传输时间加快或减慢。例如,结肠传输时间加快可能导致腹泻型IBS,而传输时间减慢则可能与便秘型IBS相关。这种动力异常可能与肠道平滑肌的收缩特性、神经调节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能因自身神经-肌肉功能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动力表现。
2.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肠黏膜对机械、化学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使是正常量的肠内容物,也会使患者产生过度的感知,如腹痛等症状。这种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涉及肠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异常,年龄较小的人群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更容易出现内脏高敏感性;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也可能相对更易出现内脏高敏感性情况。
3.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与肠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IBS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产物可能与健康人不同。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免疫调节等,进而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可能更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增加IBS的发病风险。
4.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调: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在IBS患者中,这个网络可能出现失调,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例如,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肠道炎症相关的功能紊乱,而内分泌系统的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对肠道动力等产生影响,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肠道感染病史等,可能使这个网络失调的风险增加。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位于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在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腹痛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述相对不清晰,更多表现为腹部不适;成年患者相对能更准确描述腹痛特点。
2.腹胀:可全天存在,也可因进食而加重。腹胀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不同而有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腹胀症状加重的情况。
3.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型: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或水样便,可伴有黏液,但无脓血。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腹泻型IBS的发病情况略有不同,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腹泻症状更易波动。
便秘型: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伴有排便不尽感。年龄较大的人群肠道蠕动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便秘型IBS的情况。
混合型:同时存在腹泻与便秘的症状交替出现。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罗马IV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条件:
1.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症状,合并以下2项或多项:
排便后症状改善;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2.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隐血试验等)、影像学检查(如结肠镜等)来排除其他器质性肠道疾病。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调整饮食。例如,腹泻型IBS患者应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如辛辣、油腻、高纤维含量过多的食物等;便秘型IBS患者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调整需有所差异,儿童患者饮食需注重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老年患者则要考虑消化功能减退等因素,调整饮食结构。
心理调节:由于IBS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理治疗很重要。对于有明显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在心理应对方式上有差异,女性可能更易受情绪影响,需要更关注其心理状态的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对改善IBS症状有重要作用,年龄较小的人群通过适当运动有助于肠道功能的调节,老年人群适当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等。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药物,如解痉剂用于缓解腹痛,止泻药用于腹泻型IBS,通便药用于便秘型IBS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个体化原则,且需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总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发病涉及多种因素,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遵循特定标准,治疗与管理需综合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方面措施,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体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