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病是怎么回事
癫痫病是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脑部结构异常、全身系统性疾病等;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全面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等;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有药物、手术、神经调控等方法;不同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进行诊断与个体化治疗。
一、癫痫病的定义
癫痫病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其发作表现多样,可包括抽搐、意识丧失、感觉异常等不同形式。
二、发病机制
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是癫痫发病的核心机制。正常情况下,神经元的电活动是有序的,而各种原因导致神经元膜电位不稳定,出现过度同步化放电,从而引发癫痫发作。这些原因可能涉及遗传因素,约有一半的癫痫与遗传相关,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增加癫痫的发病风险;也可能与脑部结构异常有关,如先天性脑发育畸形、脑部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破坏了大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干扰了神经元的正常电活动;此外,一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如低血糖、低血钙等代谢紊乱情况,也可能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诱发癫痫发作。
三、临床表现
1.全面性发作:
强直-阵挛发作: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先出现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后转为阵挛期,表现为肌肉交替性收缩与松弛,持续1-2分钟后发作停止,患者常伴有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发作后可出现头痛、乏力等不适。
失神发作: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和突然终止的意识丧失,持续数秒,发作时患者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双眼凝视,呼之不应,可伴有简单的自动性动作,如眨眼、口角微动等,发作后立即清醒,继续先前的活动,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2.部分性发作:
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时意识清楚,可分为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不自主抽动,如手指、脚趾、面部肌肉等部位的抽动)、感觉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的感觉异常,如麻木感、针刺感、电击感等)、自主神经性发作(可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瞳孔散大、腹痛、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精神性发作(可出现情感异常、记忆障碍、错觉等精神症状)。
复杂部分性发作:发作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如自动症,表现为无意识的动作,如反复咂嘴、咀嚼、摸索、游走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作史,包括发作的时间、频率、诱发因素、发作时的表现、发作后的状态等,这对于判断是否为癫痫发作以及癫痫的类型非常重要。例如,了解患者是否在特定的诱因下发作,如睡眠不足、饮酒、情绪激动等,有助于分析癫痫的可能病因。
2.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记录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可出现特征性的异常放电波,如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等。但一次脑电图检查正常并不能排除癫痫,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监测或视频脑电图监测,以提高癫痫放电的检出率。
3.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头颅CT可以发现脑部的一些结构性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脑部肿瘤等;MRI对于脑部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发现一些细微的脑部结构异常,如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等,有助于明确癫痫的病因。
五、治疗
1.药物治疗:是癫痫治疗的主要方法。根据癫痫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如全面性发作中的强直-阵挛发作首选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失神发作首选乙琥胺、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的原则是早期用药、规律用药、单药或联合用药、个体化用药等。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切除癫痫病灶,从而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但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需要经过详细的评估,包括术前的癫痫灶定位等。
3.神经调控治疗:如迷走神经刺激术等,适用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来调节大脑的电活动,从而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癫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认知功能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在生活中,要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发作情况,记录发作的详细表现,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妊娠期女性:癫痫女性在妊娠期需要谨慎使用抗癫痫药物,因为某些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妊娠期女性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抗癫痫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同时要加强孕期的监测,包括胎儿的发育情况等。
3.老年人:老年人患癫痫时,需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在选择抗癫痫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安全,避免在发作时发生意外损伤。
总之,癫痫病是一种复杂的脑部疾病,需要综合病史、脑电图、影像学等多方面的检查进行诊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药物、手术、神经调控等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关注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管理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