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咋回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血小板减少致皮肤、黏膜出血的疾病,分特发性(急、慢性)和继发性,发病与免疫、生成障碍、破坏过多等有关,有皮肤黏膜出血等表现,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抗体检查诊断,治疗有一般、药物、脾切除等原则,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皮肤、黏膜出血的出血性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急性型和慢性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多见于成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由其他疾病、药物、感染等因素引起血小板减少所致。
二、发病机制
(一)免疫因素
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机体存在自身抗体攻击血小板。例如,急性型多与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血小板被破坏;慢性型则主要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二)血小板生成障碍
某些药物、化学物质、辐射等因素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例如,抗肿瘤药物可能影响骨髓造血,进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三)血小板破坏过多
除了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外,脾功能亢进时,脾脏会过度吞噬血小板,使血小板数量减少。如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从而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表现。
三、临床表现
(一)皮肤黏膜出血
患者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远端;口腔黏膜可出现血疱、牙龈出血等。急性型患者起病急,出血症状往往较为严重,可伴有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慢性型患者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瘀点、瘀斑,女性患者可能以月经过多为主要表现。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急性型:多见于2-6岁儿童,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骤,可伴有发热,出血症状较重,如皮肤广泛瘀点、瘀斑,甚至出现大片紫癜,还可能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少数患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成人慢性型: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起病隐匿,出血症状相对较轻,一般为皮肤瘀点、瘀斑,可反复发作,有的患者仅表现为轻度的血小板减少而无明显出血症状,在体检时才发现。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基础疾病的相应表现,如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有发热、感染部位的症状等;药物引起的则有明确的用药史,且在停药后血小板可能逐渐恢复。
四、诊断方法
(一)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急性型常低于20×10/L,慢性型多在(30-80)×10/L之间。同时,血常规还可了解红细胞、白细胞等其他血细胞的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象显示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急性型患者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表现为巨核细胞体积变小,幼稚巨核细胞增加;慢性型患者巨核细胞多表现为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而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骨髓穿刺检查还可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三)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查
检测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PAIgM、PAIgA)等,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呈阳性,有助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外伤,防止出血加重。对于出血严重的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
(二)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药物,如泼尼松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抗体生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
丙种球蛋白:对于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如急性型血小板严重减少、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作用机制是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等。
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复发或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使用时需谨慎。
(三)脾切除治疗
对于慢性型经内科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治疗。脾切除的原理是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场所,但术后可能会有感染等并发症,需注意预防。
(四)针对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主要是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感染、停用可疑药物等,当基础疾病得到控制后,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可能会改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急,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出血情况,如皮肤瘀点、瘀斑的变化,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其对血糖、血压等的影响,可能需要同时监测和控制基础疾病。同时,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妊娠女性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特别谨慎。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一般来说,妊娠早期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采用输注血小板等支持治疗;妊娠中晚期可根据病情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