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怎么回事
脑供血不足是因脑某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致脑功能障碍,多与脑动脉硬化有关。常见病因有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和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动力学障碍)。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无力等。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中老年男性等,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相关。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头颅CT或MRI等辅助检查。预防与干预需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控制相关指标)及定期体检。
一、脑供血不足的定义
脑供血不足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功能的障碍。脑供血不足的病因多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二、常见病因
1.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弹性减退,血管腔狭窄,导致脑部血液供应减少。例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狭窄会影响脑部血液的流入。研究表明,在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半数的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痉挛:各种原因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某些药物等。血管痉挛会使血管管径变小,脑血流量减少。
2.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如高血脂、高血糖、脱水等情况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例如,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血液变得黏稠,容易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流动。
血流动力学障碍:当血压过低时,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能有效地输送到脑部,导致脑供血不足。比如,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急剧下降,可出现短暂的脑供血不足症状。
三、临床表现
1.头晕:是脑供血不足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为持续性的头昏,也可表现为突然的眩晕发作。例如,有些患者会感觉头部昏沉,像戴了一顶帽子,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2.头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刺痛等。一般疼痛部位不固定。
3.记忆力减退: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近期记忆力下降,尤其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例如,经常忘记刚刚放置的物品位置等。
4.视物模糊: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影响到视觉中枢时,可出现视物模糊的情况,表现为看东西不清楚、重影等。
5.肢体麻木、无力:如果脑供血不足影响到运动中枢相关区域,可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无力,严重时可能影响肢体的活动功能。
四、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影响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使得老年人成为脑供血不足的高危人群。60岁以上人群脑供血不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中老年男性患脑供血不足的比例相对略高一些,但这也与男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如男性可能更多存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脑供血不足的风险。有研究显示,长期吸烟者患脑供血不足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
酗酒:大量饮酒会影响血脂代谢、血压等,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压波动等,进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血脂异常、肥胖等问题,这些都是脑供血不足的危险因素。
4.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脑供血不足。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脑供血不足的概率比正常血压人群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长期偏高,会损伤血管神经,导致血管病变,影响脑部血液供应。糖尿病患者并发脑供血不足的风险明显增加。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等,了解患者的年龄、既往病史、生活方式等情况。
2.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检查颈部血管等。例如,检查颈部血管时可触及颈动脉是否有异常搏动、是否有血管杂音等。
3.辅助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有助于判断脑血管的通畅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颈部血管超声:能观察颈动脉等颈部血管的内膜厚度、是否有斑块形成、血管狭窄程度等,对评估脑供血不足的血管因素有重要意义。
头颅CT或MRI: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脑部是否有梗死、缺血等病变情况,排除其他脑部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
六、预防与干预
1.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例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脂。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稳定在合理区间,可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来控制血糖。
高血脂患者:根据血脂升高的情况,合理使用降脂药物,并配合饮食运动控制血脂水平,使血脂达标。
3.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颈部血管超声、血脂、血糖、血压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