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在萎缩性胃炎基础上有胃黏膜糜烂的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自身免疫及其他因素等,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出血等,诊断靠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预后多数经规范治疗症状缓解但萎缩难逆转,有癌前病变风险,需定期随访。
一、定义与概述
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在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出现了胃黏膜糜烂的情况。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萎缩,伴或不伴有肠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而糜烂则是胃黏膜表面出现的破损、缺损。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引发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重要因素。Hp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屏障;同时Hp的某些毒素等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萎缩、糜烂。不同年龄人群感染Hp的概率不同,儿童若感染Hp,也可能引发相关胃部病变,且有家庭聚集性,生活方式不卫生等会增加感染风险。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损伤胃黏膜屏障,增加患病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饮食偏好不同,年轻人可能更常摄入这类刺激性食物;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不良饮食更易引发问题。
吸烟与饮酒:吸烟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进入胃部,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引发糜烂,长期作用可导致萎缩性胃炎。吸烟饮酒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存在不良影响,且男性相对可能有更高的吸烟饮酒率,对胃部的损害更明显。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受抑制后,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易引发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不同年龄对药物的耐受及反应不同,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服用此类药物更易出现胃部不良反应。
4.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相关,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壁细胞受损,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影响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发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自身免疫因素引发的疾病在不同性别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自身免疫相关的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相对较少见。
5.其他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流减少,屏障功能受损;年龄增长也是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胃黏膜的防御修复功能逐渐下降,更容易患上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三、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常见有上腹部隐痛、胀满、早饱、嗳气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人可能因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多而使消化不良症状被掩盖或加重。
2.出血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少量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严重时可出现黑便,甚至呕血。儿童出现出血情况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胃肠功能相对脆弱,出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有无糜烂等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如萎缩的范围、程度,有无肠化生等,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不同年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的配合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2.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等。通过检测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因为Hp感染与该病密切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检测方法的选择有一定考虑,儿童多采用尿素呼气试验等相对无创的方法。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Hp感染治疗:若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常用的是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综合考虑,儿童抗Hp治疗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调整生活方式:建议患者改变不良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等。不同年龄人群调整生活方式的重点不同,老年人要注重饮食的易消化、营养均衡,儿童则需要家长帮助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停用相关药物:对于因药物导致的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应尽量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若因病情需要不能停用,可加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
2.对症治疗
胃黏膜保护: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促进糜烂面的修复。不同年龄患者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的剂量等需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标准。
改善消化不良症状:若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要考虑年龄因素,儿童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需谨慎评估。
六、预后与随访
1.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胃黏膜糜烂可愈合,但萎缩性胃炎的逆转较困难。如果能去除病因,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若病情持续进展,可能会出现肠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甚至发展为胃癌。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差异,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多,预后相对可能较差。
2.随访: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检查随访,一般首次治疗后36个月复查胃镜,观察胃黏膜病变的变化情况。对于存在癌前病变倾向的患者,随访间隔可能缩短。不同年龄患者随访的依从性不同,儿童及老年人可能需要家属协助督促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