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什么病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慢性感染性通道,多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也可因特异性感染等引起,有流脓、肿痛、瘙痒等临床表现,按位置高低和与括约肌关系分类,可通过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主要靠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为辅,不同人群治疗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多以非手术为主,女性要注意经期卫生,老年人需控制基础疾病,有基础疾病者要谨慎治疗并控制基础疾病。
一、病因
1.肛周脓肿:绝大部分肛瘘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肛腺感染后蔓延至肛周间隙形成脓肿,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壁形成纤维化的管壁,从而形成肛瘘。例如,当肛腺发生感染,细菌不断繁殖,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形成脓肿,若脓肿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就容易发展为肛瘘。
2.特异性感染:如结核杆菌、放线菌等感染,可形成特殊类型的肛瘘,这类肛瘘相对较少见,但治疗相对复杂。比如结核杆菌感染时,病变往往较为隐匿,炎症不易控制,容易形成经久不愈的肛瘘。
3.其他因素: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也可能导致肛瘘,直肠肛管恶性肿瘤溃烂感染等也有引发肛瘘的可能,但相对少见。
二、临床表现
1.流脓:肛瘘外口会间断性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的多少因瘘管的长短、粗细而不同。新形成的肛瘘流脓较多,味道较臭,质地黏稠;陈旧性肛瘘流脓量较少,有时可暂时停止流脓,当再次感染时又会再次流脓。例如,较长且较粗的瘘管,分泌物排出相对顺畅,而较短较细的瘘管可能分泌物排出受限,导致间断流脓。
2.肿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不会有明显疼痛,仅感觉局部坠胀不适。当瘘管引流不畅,脓液积聚时,可出现局部肿痛,有时疼痛较为剧烈,且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比如,当外口暂时封闭,脓液无法排出,就会在瘘管内积聚,引起局部的肿胀和疼痛。
3.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会感觉肛周瘙痒,皮肤可出现湿疹样改变。长期的瘙痒会导致患者搔抓,进一步加重皮肤的损伤和感染。
三、分类
1.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和外口)。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也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高位肛瘘的治疗相对复杂,手术时需要注意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避免引起肛门失禁。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约占70%。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多在肛缘附近。
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内口多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在肛周皮肤处。
肛管括约肌上型:较少见,约占4%。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
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约占1%。瘘管穿过肛提肌与直肠相通,常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等引起。
四、诊断
1.肛门指检: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以触摸到瘘管的走向、内口的位置等。在肛管或直肠内可摸到条索状瘘管,按压时有脓液从外口流出。比如,当瘘管较表浅时,手指可以直接触及到条索状的结构。
2.肛门镜检查:可观察到内口的位置,以及肛管直肠黏膜的情况。有时能直接看到内口处的红肿、溢脓等表现。
3.影像学检查
肛瘘造影:通过向瘘管内注入造影剂,然后拍摄X线片,可以显示瘘管的走行、分支等情况,但准确性相对有限。
MRI检查:对肛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清晰地显示肛瘘的位置、与括约肌的关系等,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例如,MRI可以准确判断高位肛瘘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避免手术中损伤括约肌。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方法,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敞开创面使其愈合。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
瘘管切开术:适用于低位肛瘘,将瘘管全部切开,依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
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适用于高位肛瘘,可避免一次性切开括约肌导致肛门失禁。例如,挂线疗法通过逐渐切割括约肌,同时引起局部组织的纤维化,使切断的括约肌断端与周围组织粘连,从而防止回缩引起的肛门失禁。
肛瘘切除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将瘘管及其周围的瘢痕组织一并切除,然后缝合伤口。
2.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暂时缓解症状或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不能根治肛瘘。非手术治疗包括坐浴(用温水或药物溶液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抗感染治疗(当肛瘘急性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但不能治愈肛瘘)等。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肛瘘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肛腺发育异常等有关。儿童肛瘘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坐浴等,因为儿童的肛门括约肌等组织还在发育中,手术可能对其造成较大影响。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肛周清洁,避免感染加重。
2.女性:女性肛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月经期间的卫生,坐浴时要避免污水污染伤口,防止感染。在选择手术方式时,也要考虑到美观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保证手术效果和肛门功能。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肛瘘感染时容易加重基础疾病,同时愈合能力相对较差。在治疗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手术前后要加强营养支持,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4.有基础疾病者:对于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肛瘘的治疗要更加谨慎。控制基础疾病是关键,手术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以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